自2008年6月以来,武汉市江汉区唐家墩街西桥社区探索“一部五站”社会管理模式,先后成立居民自助物业服务站、咨询调和服务站、爱心驿站、欢乐空间站、“新居民”互助服务站、社会管理综合服务部。“一部五站”整合居民力量,把问题解决在社区,使居民亲如一家。
居民自己当“管家”
“潘师傅,帮忙停个车!”“好嘞!”恒发小区里,居民开车进大门,直接把钥匙扔给60多岁的车辆疏导员潘厚恩。2008年以前,社区盗窃案频发,别说小车,居民连自行车都不敢停在小区,物业管理陷入真空状态,滞后的规划更使得居民停车陷入窘境。曾有居民说:“这样的小区,看着不舒服,住着也没面子!”
“面子”怎么挣?请物业公司,老旧城区经营风险大,没人肯接手。
社区决定成立居民自助物业服务站,由居民自己推选“管家”,负责小区物业,政府给予少量补贴。社区、居民、“管家”三方经过“讨价还价”,决定按房屋面积分三档收取基础物业费,每户每月最高20元,物业费主要用于卫生、治安、绿化等管理工作。
受“管家”影响,居民自觉动手把12年没有修过的下水管、化粪池全都整修了一遍。80岁的张望仙赞不绝口:“以前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如今专人清扫,比物业勤快多了!”现在,西桥居民物业费缴纳率达98%以上。
人人争当“马大姐”
今年6月,林大爷家门口来了两个彪形大汉,堵在门口要收房,还准备用胶水封门。“什么?还有这种事!”70多岁的咨询师张素珍听说后,三步并作两步来到现场。原来林大爷的女婿欠了债,女儿瞒着林老把房子抵押了。在张素珍的协调下,林大爷与债主达成协议,自己暂时住在此处,等另一处房屋租期一到,此屋立刻归还。事后,林大爷感动地说:“多亏了好街坊,不然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每当遇到邻里纠纷等问题,总有一批热情的“马大姐”出动。他们都是咨询调和服务站的咨询师,是居民推选的有威信、协调能力强的志愿者。周一至周五,咨询师在站内坐班,为居民答疑解惑,维护权益,做心理咨询。服务站还向居民公布了热线电话,居民如遇紧急难事,也可在家“电话问诊”。
邻里关系逐渐和谐,更多居民投身志愿活动。爱心驿站、欢乐空间站相继成立。空巢老人俱乐部为老人提供交流平台,分享彼此子女成长趣事;爱心妈妈工作室对边缘青少年、流动儿童开展爱心结对帮扶,为他们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新居民”找到了家
西桥地处两区四街结合部,社区人口结构复杂,外来居民有2681人,占社区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外来居民如何融入社区一直是个大难题。
“不管是外来居民还是本地居民,我们都是一家人。”董守芝说。在这里,外来居民被称为“新居民”。社区将“新居民”划分为6个小组,推选能人担任组长,做好流动人口的信息反馈和汇报,配合社区“三查”工作。“社区没把我当外人,我们亲如一家人”,来汉务工已有17年的王中虎乐呵呵地说。
社区的“新居民”互助服务站,主动服务外来居民。服务站开设的“新居民信箱”,每月推出一个主题,为“新居民”免费提供就业指导、职业培训等服务。凡是推选区人大代表、评测职能部门满意度,社区总会邀请“新居民”参加。
五个服务站成立后,社区又设立社会管理综合服务部,实现了社区资源的优化配置。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陈伟东认为,江汉区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不仅在现实层面上破解了社区居委会行政化或边缘化的体制困境,也对推进市区行政体制改革产生巨大的推力,提升了社区公共服务效能和社区居民自治效能。
“最好的服务才是最好的管理,社会管理应鼓励居民参与,逐渐实现居民自管。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区街联动,充分发挥社区社会功能,把西桥模式做强做优。”对此,江汉区区委书记李强信心十足。(本报记者 夏 静 本报通讯员 柳时强 朱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