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8月17日 星期六

    以“三个倡导”引领高校德育深化发展

    赵国栋 易连云 《 光明日报 》( 2013年08月17日   11 版)

        党的十八大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发展愿景,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导向,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道德准则,提出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战略任务,鲜明地回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问题,同时明确了当代中国国民教育育什么样的“德”,立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虽然“十八大报告中‘二十四个字’的价值理念并不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最终表述,它以‘倡导’的方式表明自身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这为学术界进一步研究讨论,提炼概括留下了空间”,但是却并不影响“三个倡导”作为这一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与代表。因此,深刻领会“三个倡导”的重要价值,将这一集“政治勇气、政治魄力、理论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的智慧结晶作为现阶段高校德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种理念、一个标杆,对于当前的高校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三个倡导”引领高校德育发展的价值取向

     

        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是调和教育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关系的基本准则。学校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和服务社会,三者的和谐发展是学校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德育同样如此,德育的价值取向是调和德育主客体间矛盾的基本原则,深入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三个倡导”的内在联系,对于明确高校德育深化发展的价值取向具有积极意义。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凸显学生作为高校德育价值主体的地位。就“三个倡导”的内在关系而言,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都离不开人的发展,归根结底也是为了人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讲,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既有赖于个体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同时又以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据此,高校德育在价值取向上应坚持“以人为本”,本着基于学生、通过学生、为了学生的基本思路,依据学生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规律,着力于促进个体道德意识的觉醒,确立个体道德发展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践行“三个倡导”中关于个体道德准则的要求,使其成为促进个体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是领会“三个倡导”的层次性目标体系的思维价值。“三个倡导”是富有层次性的有机整体:“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次的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个人层次的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逻辑关系相互贯通,实现了国家、集体和个人在价值总目标上的统一,也体现了不同层面、不同主体间的价值追求。从动态发展来看,大学生的道德发展要先后经过自发阶段、自觉阶段和自由阶段;从静态生成来看,大学生的道德发展则要经历从低到高的三个水平,即依从水平、认同水平和信奉水平。“三个倡导”的层次性思维理念符合个体认知和道德发展从具体到抽象、从基本规范到高尚道德境界的一般规律。作为高校德育来讲,其整体逻辑设计也应当具备这样的层次性特点。在德育目标的确立上,既要引领大学生从基础道德向高尚道德发展的方向,又要完成大学生道德发展从个人道德到社会道德的衔接。在德育内容的选择上“既应有最基础的规范训练的内容,同时又必须包括‘对社会的道德’与‘对自然的道德’这两大范畴,以及对理想道德境界的追求。”

     

    以“三个倡导”引领高校德育内容的组织实施

     

        学校教育内容是学校对学生实施教育影响的主要承载,是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和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中介。以“三个倡导”引领学校德育内容的组织实施,就是要使其核心思想渗透在不同形式的德育内容及其实施过程中。

     

        一是德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当前社会的价值多元与社会思潮的相互激荡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大学生在思想认识上的个性差异也在日渐增强,高校德育需要面对并整合这些多样化的社会思潮,调适来自不同阶层家庭、不同认知水平的大学生的道德发展需求。“三个倡导”之所以能够起到引领社会思潮,团结和凝聚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的作用,就在于它具备开放和包容的特点。因此,高校德育在内容选择和组织上应该依据学生认知与情感发展的基本规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整体规划大学四年德育课程内容,体现显性与隐性并重、课程与活动互补的特点,不仅要重视各科课程和教材中蕴含的德育资源的建设与挖掘,更要沟通学科与生活,使德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切实保障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二是德育途径和德育方法的选择。“三个倡导”囊括了影响个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宏观、中观和微观要素,形成了从微观逐渐升华到宏观,宏观引领微观的渐进式培育途径思维。对于高校德育在德育内容的实施途径与实施方法选择上有着重要的概括作用。因此在德育内容的实施途径上,要重视家庭、学校和社会多种途径的有效整合,积极发挥学校教育在三者整合中的承启作用。家庭教育是道德教育的起点,对于个体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与前提;社会教育是个体道德发展的重要组成,是学校教育的强化与补充。这就要求高校德育在德育的实施过程中,积极沟通、融合、联系家庭与社会,致力于调节家庭、学校、社会对于大学生施加的不同道德影响,并且尽可能调适、发展三者的合力作用。

     

        三是德育内容的实施方法创新。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注重德育方法的民主、开放。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初期体验,也是体验道德、感悟生命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高校已有的社会实践活动经验,鼓励大学生以个人和社团的方式开展形式丰富的社会活动,使其在实践过程中,切实感受道德的生命力与重要性。注重改变传统以单向性、植入式、说教型的灌输方法,以民主的、可相互理解的、对话性的德育方法,让学生在生命沟通、生命相遇和生命感应的实践过程中,自觉内化、提高其道德认识和道德水平。(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