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8月17日 星期六

    文化专论

    文化如水如长河

    于 平 《 光明日报 》( 2013年08月17日   09 版)

        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在主政文化部期间,留下一句名言叫“文化如水”。在他的文化建设思想中,说过“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悄然无声”;还说过“文化如水,看似柔弱,实质坚强”。这两个表述,前者说的是文化用以“化人”的方式,后者说的是文化得以“人化”的品质。文化之所以“看似柔弱”,根由在于它的“润物无声”;而文化的“实质坚强”,在于精神的力量——在于信念坚定、境界开阔、思辨深邃、追求高远!

        由家正同志的“文化如水”,我想起了老子的“上善若水”和孔老夫子的“智者乐水”。老子认为最高境界的善行具有“水”的品性,像“水”那样“善利万物而不争”,像“水”那样“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也就是说,人之为人处世、理政行事、存念发言、滞居迁动,都要“利万物而不争”。这个“不争”,指的是“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所以“水”也就具有了“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品性。孔老夫子的“智者乐水”是与“仁者乐山”一并说的,他当然没有扬“水”贬“山”的意思。北宋理学家朱熹认为这种“见仁见智”的主张,在于“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联系着老子和孔老夫子对“水”的认识来看“文化如水”,我认为一方面要理解文化的品性,也即其具有“利万物而不争”、只予不取的功能;一方面也要关注文化的习性,也即其具有“赴百仞之谷不疑”、周流无滞的形态。也就是说,“文化如水”不是如古井深潭之“水”、浅池窄沟之“水”,而是如大江大河之“水”——是“为有源头活水来”之水,是“奔流到海不复回”之水,是“沉舟侧畔千帆过”之水,是“直挂云帆济沧海”之水……

        曾经在西汉经学家刘向的《说苑》中读到“君子比德于水”的一段描述,文曰:“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观焉尔也’”。这里的“以水比德”,当然是借子贡、孔子的“问答”来说事,但从“大水”(也即大江大河之“水”)之中论遍儒学之义理,却让我们感悟到“文化如水”更开阔、更博大、更深邃的意蕴。

        就一种比喻而言,有人认为“文化如光”,不然何以言“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也有人认为“文化似气”,时代有“文化气象”,社会有“文化气氛”,个人有“文化气质”……其实,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一种比喻,这种比喻之所以能得到广泛认同,在于它也具有“水”之“周流无滞”的习性——这里的“血脉”需要吐故纳新来保持活力,这里的“精神家园”需要除旧布新来彰显生机!

        在我看来,感悟文化如水、如长河之水的意蕴,对于我们当下的文化建设而言是十分有意义的。首先,长河之水“万折必东”,这意味着我们要把握文化发展的方向;其次,长河之水“遍予无私”,这意味着我们要实现文化功能的普及;第三,长河之水“所及者生”,这意味着我们要考量文化作用的效果;第四,长河之水“受恶不让”,这意味着我们要宽松文化创新的生态;第五,长河之水“鲜洁以出”,这意味着我们要提升文化产品的品质;第六,长河之水“至量必平”,这意味着我们要保证文化需求的公平……

        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化是名副其实的“长河之水”。文化如长河,不仅意味着历史悠久,而且象征着生生不息;不仅体现出资源充沛,而且昭示出厚德载物。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特别强调是要加快建设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其实意味着,我们的“长河”在时代的接力中还应成为名副其实的“大水”——亦如刘向《说苑》所云:这“大水”泉源溃溃,不释昼夜;这“大水”循理而行,不遗小间;这“大水”赴壑不疑,障防而清;这“大水”众人取平,品类以正;这“大水”深不可测,通润天地……

        说到“文化如水”,我觉得文化工作者应格外关注其“利物不争”的品性和“周流无滞”的习性。就“利物不争”的品性而言,文化工作者应是优秀文化的传扬者和布道者,在“润物无声”之中“以文化人”。就“周流无滞”的习性而言,文化工作者应是先进文化的先觉者和创造者,在“自强不息”之中“造福于民”……哲学家张岂之在中国思想史研究中,曾提出“兼和、守正、日新”三个核心理念。这里的“兼和”相通于“利物不争”而“日新”比类于“周流无滞”。也就是说,这三个核心理念不仅是中华文化历史“长河”的已然品质,还将是中华文化时代“大水”的必然趋势。

        为此,我们不能不格外提及上述三个核心理念中的“守正”。从“文化如水”的视角来看,不守正就不会“遍予无私”“所及者生”;不守正就不会“受恶不让”“鲜洁以出”;不守正也不会“至量必平”“盈不求概”……置身于全球文化进程和大数据时代的中华文化建设,讲“兼和”讲“日新”更要讲“守正”!“守正”是释放我们“文化长河”的正能量,也是激扬我们“文化大水”的主潮流;“守正”要关注文化失范现象,也要警惕不良文化趋向;“守正”是文化“兼和”的主心骨,也是文化“日新”的方向盘……

        习近平总书记率先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中华文化“长河”的内在诉求和自觉追求,也是中华文化“大水”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正如刘云山同志所说:“中国梦顺应了当今中国的发展大势,昭示了党和国家走向未来的宏伟图景……顺应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美好未来的热切期盼,反映了全体中华儿女梦寐以求的共同心愿……顺应了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展示了中国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意愿”。如同许多文化学者所指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中国梦”的主要内涵,必然包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当我们的文化建设聚焦于“中国梦”的时代大势和世界潮流之时,我们必然充满自信:无论有着怎样的艰难险阻,无论有着怎样的干扰波折,中华文化的长河必将大浪淘沙、奔流飞舟、惊涛掠岸、洪波排空……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