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8月16日电(记者胡其峰、袁于飞 通讯员马佳宏)辽宁建昌首次发现了1.6亿年前具有完整齿列和骨骼的多瘤齿兽类哺乳动物化石。该化石标本见有毛发印痕及牙齿发育明显的皱纹结构,被命名为欧亚皱纹齿兽(新属、新种)。这对于研究多瘤齿兽最早期的演化、食性分异、运动适应起源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这一研究成果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自然博物馆、美国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国际合作团队共同完成,刊发于16日出版的《科学》杂志。
多瘤齿兽是已经灭绝的哺乳动物的一个重要类群,大约出现于距今1.7亿年前,灭绝于3500万年前,几乎占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所有哺乳动物种类的一半,在6500万年前的恐龙大灭绝中幸存下来,被称为“中生代的啮齿类”。此次被宣布为多瘤齿兽类哺乳动物化石的正型标本,最初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季强于2010年发现。
据季强介绍,化石标本以对开的正模和副模形式保存,并见有毛发印痕。由于牙齿发育了明显的皱纹结构,如很多小的脊、沟、凹槽等,加之与其亲缘关系最近的哺乳动物产自西欧的侏罗纪地层,因此新发现的哺乳动物被命名为欧亚皱纹齿兽,这是一个全新的物种。欧亚皱纹齿兽是一种夜间活动的哺乳动物,生活于气候温和的湖滨,与长羽毛的恐龙近鸟龙、翼龙类达尔文翼龙、大量节肢动物及其他几种哺乳动物共同生活在一起。通过对欧亚皱纹齿兽手部比例、末端指节的形态,与现生哺乳动物的比较,推测欧亚皱纹齿兽可能为地栖哺乳动物。
科研人员通过测量头骨长度、下颌长度来推测体重的方法,分别计算出欧亚皱纹齿兽的体重为78.95g和67.95g。此次发现的多瘤齿兽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保存最完整的多瘤齿哺乳动物,它能对那些发现较晚的多瘤齿哺乳动物的研究提供很好的线索;此外,这次发现的化石与西欧哺乳动物的亲缘关系,也从侧面证明了欧亚板块是一个整体。
除季强研究员外,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副研究员袁崇喜、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员孟庆金、美国匹茨堡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阿兰 R.塔布鲁姆(Alan R.Tabrum)和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教授罗哲西(Zhexi Luo)共同合作开展了多瘤齿兽类哺乳动物的研究工作,该项目得到了科技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市科委、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