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8月16日 星期五

    时代先锋

    人人都有大舞台

    ——记青岛港港口工人群体(下)

    《 光明日报 》( 2013年08月16日   03 版)

        更衣室里,每个人的储物柜上都贴着写有梦想的便条——“做一名技术一流的司机”“早日成为工人技师”等朴素的话语屡见不鲜;图书室里,机械操作、法律等各类实用书籍应有尽有;走廊里,张贴着每个班组、每个人的业务量、培训得分等对比信息……走进青岛港大港公司机械四队的“职工之家”,一股浓郁的进取气氛扑面而来。

     

        在青岛港,不管是扛包的、种田的,还是院校来的,都能找到自己的舞台,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走近港口工人,深入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你就能找到这种能量的来源。

     

    “榜样就在身边”

     

        “我的目标是皮队,要像他一样成为一等一的技术能手。”2010年进入青岛港工作的“85后”大学生李云磊已当上了副班长,他的追赶目标是从农民工当上十八大代表的皮进军。

     

        大学毕业后,李云磊在大港公司装卸二队当上了一名装卸工人。繁重的体力劳动和严重的心理落差,曾一度让李云磊想辞职,“没想到上了这么多年学,还要干体力活,觉得很委屈”。

     

        此时,装卸二队副队长皮进军找到了李云磊。从沂蒙山区一个偏僻小山村走出来的皮进军只有初中文化。来到青岛港后,他通过苦练技术,不仅成为了青岛港第一批品牌员工、第一批农民工党员,还成为全国仅有的26名农民工十八大代表之一。“皮队没有讲大道理,但他分享的个人经历让我很受震撼。”李云磊告诉记者,“年轻时不吃苦,以后怎么有前途。榜样就在身边,我要向他学习。”

     

        在青岛港,凡是干出成绩、练出“绝活”的职工,公司都以他们的名字来命名这些成绩和“绝活”,每个岗位都有学习的榜样和标杆。目前,青岛港已拥有1380多个员工品牌和1800多个绝活,平均每17个人中就有一个员工品牌,每13个人中就有一项绝活。

     

        有了榜样和目标,是不是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呢?老家在穷山村的农民工孙法胜2005年来青岛港后,就曾有这样的担心,“农民工在外面打工总是被歧视。看到这么多先进员工,我找到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但又担心自己的农民工身份会成为阻碍”。

     

        不过孙法胜很快发现,“农民工”的标签在青岛港没有任何副作用。孙法胜在日常工作中踏实肯干,很快就从拖车司机变成了车长,掌管一台价值数十万元的拖车。

     

        他积极参加公司开展的每一次学习培训,利用考工晋级、技术比武等机会,磨练自身技艺,终于在青岛市技能大赛中取得了第二名,成了青岛市技师,从农民工华丽转身为技术工人。孙法胜感慨地说:“起点低不等于没机会。在青岛港,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每个员工的付出都能看到回报

     

        “脱帽”“坐下”“‘精悍干练的职工队伍’标准是……”整齐划一的动作,高亢嘹亮的呼号,您可能觉得这是到了军营。其实这是前港公司堆装队维修班举行主题班会的场景。

     

        堆装队队长张瑞正告诉记者,这样的主题班会,每个月都会召开一次。每次班会都会依据工作实际选择一个主题,大家就这一主题畅所欲言,表达意见。这次班会的主题是“中国梦·我的梦”。

     

        针对大家热议的中国梦话题,青岛港开展活动,让个人、班组、大队制定下一步的奋斗目标,根据目标找差距,每个员工都明确了一张“圆梦路线图”。

     

        工作刚一年的大学生荆朋振向记者展示了他的“圆梦路线图”,一张A4纸上,用表格、图形清晰地列着自己的梦想:今年年底考取高级叉车证、明年考工晋级获得名次、3年内成为见习主管。“有了这个路线图,下一步的路就清晰起来。”荆朋振稍显稚嫩的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期盼,这个刚从大学里走出来的年轻人曾梦想开个大公司,“那会儿异想天开,有个大大的梦想,却不知道怎么实现。青岛港让我学会怎样在实干中实现梦想。”

     

        来到港口后,荆朋振就参加了一系列培训,不仅有业务培训、安全培训,还有“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模范培训”,不仅让他快速提高了业务能力,还找到了以后的奋斗方向,“公司重视大学生,针对我们有配套的提拔机制,我一下子觉得有了具体的目标,梦想也变得不那么遥远了”。

     

        青岛港集团人事部部长王新泽告诉记者,为了让每个员工人尽其才,青岛港不仅针对各类员工设计了上升通道,还制定了详细的激励机制,具体措施有六七十条,让每个员工的付出都能看到回报。

     

    “这是一种水涨船高的关系”

     

        记者遇到张瑞正时,他正在工地上查看机械。带着近视眼镜的他神情专注,同事叫了好几声,才意识到有人来找。

     

        1987年中专毕业的张瑞正学的是港口机械专业,并一直对机械技术深深着迷。被分配到油港维修班工作两年后,张瑞正就被调到了党群工作部。但张瑞正仍想去港口一线工作,“党群工作虽然不错,但总觉得离基层一线较远,难以施展在机械技术上的抱负”。

     

        2003年,抱着一个技术梦的张瑞正申请到基层一线去。张瑞正被调到卸车队当上了技术副队长,终于干起了技术工作,后来又到堆装队做了队长。

     

        为了方便研究技术,提高技术管理水平,张瑞正将办公室搬到了工地上,每天与一线工人摸爬滚打在一起,及时解决一线工人反映的问题。辛勤的付出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张瑞正带领员工不仅完成了20万吨矿石码头流程转载机房的改造任务,还将一个落后队带成了管理标杆团队。

     

        回顾自己的发展路程,张瑞正总结说:“这几次工作转折都伴随着港口的不断发展。这是一种水涨船高的关系,港口的壮大为我提供了广阔舞台。”(本报记者 杨 君 凌 翔)(12版刊登《青岛港工人群体掠影》)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