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8月15日 星期四

    时代先锋

    用智慧与汗水铸就梦想

    ——记青岛港港口工人群体(上)

    《 光明日报 》( 2013年08月15日   01 版)
    青岛港俯瞰。(本报记者 郭俊峰摄)

        在青岛港,集装箱、铁矿石、纸浆等多种货物的装卸世界纪录不断被创造,并接连被刷新。

     

        在青岛港,闭眼拆装管道阀门、流利背诵上百个工艺流程图等“绝活”技能数不胜数,并都有自己专属的名字。

     

        在青岛港,新的工具发明、技艺革新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并被迅速应用到实践中。

     

        这些堪称奇迹的成就来自于青岛港的普通工人们,他们有的是技术工人、有的是知识分子、有的是农民工,但几乎人人有绝活,个个有特长。走近青岛港的港口工人,会发现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却用智慧和汗水一步步将梦想变成现实,在平凡岗位上不断创造着奇迹。

     

    这里的大学生去一线

     

        “当年真是‘傻’对了。”说起毕业时的选择,2002年从浙江大学工业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毕业的博士庄开宇如此评价。

     

        毕业时,庄开宇收到了新加坡理工学院、朗讯贝尔实验室等多家研究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抛来的橄榄枝,可他却婉拒了这些邀请,来到了青岛港。对于他的选择,不少同学认为“很傻”,进高新技术企业搞项目研发,薪水比港口高不少。

     

        作为青岛港引进的第一个博士,庄开宇参加工作不到2个月,就负责了港口信息化控制工程的研制与开发。入职3个月后,港口又将集装箱计划实时控制系统的课题研究任务交给了他,庄开宇说:“在我还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时候,港口就把这么重要的项目交给我,真是莫大的信任。”

     

        然而研究过程并不轻松。庄开宇带领一支年轻的队伍,几乎放弃了所有休息时间,加班加点抢进度。为第一时间了解现场情况,他将工作地点迁至码头,跟工人们泡在一起,不分昼夜地在几十米高的机械上爬上爬下,2000多米的岸线,一个晚上要走好几个来回。

     

        付出一年的艰辛后,庄开宇的研究开花结果,投产当年就创造经济效益4900多万元,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此后,庄开宇负责了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多式联运等重点项目,陆续收获了多个省市最高科研荣誉。

     

        在青岛港,对于刚走出象牙塔、工作经验欠缺的大学生来说,从基层一线做起是“必修课”。然而,不少大学生却难以理解港口的这一安排,1998年从青岛大学本科毕业的修晓燕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系里唯一的一名山东省优秀毕业生,想干一番事业的修晓燕放弃了其他工作机会,来到了青岛港,被分到了装船队,当了一名值班电工。干了不到一个星期,修晓燕觉得大材小用,就去找领导理论去了。可领导一句“你先把这份工作做好了再来找我!”把她给堵了回来,也让她冷静了下来。于是,她开始用心观察起电表的运行规律,琢磨着哪些环节用电量大,有什么节电措施。用心带来了回报,在当年的集团技术比武中,修晓燕就进入了前6名,“以后可不敢轻视任何一项工作了”。

     

        现在,修晓燕负责公司的人事工作。“只有对各方面工作都有所了解,才能合理调配人员职位,我的经历恰好能满足这样的要求。”修晓燕告诉记者,“大学学到的是思维方式,只有到基层磨炼,才能让所学知识‘活’起来。”

     

    这里的工人会创造

     

        在青岛港大港公司的道路上,一辆白色吸尘车正缓缓行驶着。远看没有啥异样,近看却发现,它与一般吸尘车的模样“长”得却不一样,外表粉刷一新,车型却明显老旧许多。

     

        路过的工人笑着告诉记者:“咱们的吸尘车跟外面的可不一样,是我们的全国技术能手、大港公司机械三队队长徐青荣改造的,有‘自主知识产权’呢。”

     

        2010年,公司只有唯一的一台真空吸尘车,工作中往往处于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而购买一台新车则要花几十万元。这时,徐青荣打起了队里的一台几近报废的扫路车的主意。然而“废物利用”却并不那么容易。他既没有改造经验,也没有现成的图纸,而改造却涉及车辆结构、液压系统、电气控制、过滤装置等多个方面,难度非同一般。时年54岁的老徐开始不分昼夜地翻看机械、力学等方面的书籍,一遍遍摸索尝试,经过30多个不眠之夜后,车辆终于改造完成了,吸尘效果与新车接近,而花费还不到一台新车价格的1/10。

     

        这只是徐青荣的诸多改装成果之一。这几年,老徐带领员工将老旧拖车改造成“自动清淤车”“疏浚车”“垃圾清运车”等多个不同类型的车辆,用不到50万元的设备残值盘活增值了近600万元的固定资产,材料费、燃油费也仅为专业设备的1/3。

     

        “技术革新大拿”徐青荣已经成为不少港口工人的“偶像”和追赶目标。

     

        “我也想像徐队长一样成为全国技术能手。”工作仅仅3年左右的吴树林说起自己的目标,不觉微微脸红起来。

     

        其实吴树林早已踏上了追赶目标的道路。在其所在的实华公司装卸三队运行一班,吴树林已成了班里的业务骨干。吴树林的职务是码头生产管理员,负责码头的生产协调,需要对码头的工艺流程特别熟。他负责的码头有24条管线,数百个阀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看到这么多阀门就“头大”。为了搞清楚工艺流程,吴树林一有空余时间就拿着流程图到码头上去找阀门,经过百余次实地观察,不断总结规律,终于将“液化码头常用工艺流程图”熟练背了下来。他因此被公司授予了“树林工艺通”的员工品牌。

     

        为了提高自身素质,吴树林不仅在石油大学的石油储运专业进修,还准备拿下起重机操作证、安全注册工程证、外轮证等证书,“其实我觉得只要踏实干,我的理想并不遥远”。

     

    这里的农民工懂技术

     

        2000年夏天,由于高考前的一次意外受伤,刘京俊错失了上大学的机会。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他开始打工补贴家用。2003年,青岛港去沂南县招收机械司机,有过叉车工作经验的刘京俊被优先录取。

     

        来到青岛港,刘京俊发现这里与他先前打工过的公司有些不一样,“来了之后,港口首先对我们进行了3个月的理论知识培训。而在其他地方打工时,都是直接上岗,从没接受过正规培训”。培训结束后,成绩优异的刘京俊被分配到了全国劳动模范许振超带领的团队,成了有名的“振超团队”的一员。回忆起当时的心情,刘京俊依然有些激动:“他可是我的偶像。我要向他学习,也要练绝活儿,成为技术工人。”

     

        为此,刘京俊每天主动加班训练两三个小时。由于在操作室中要弯着腰往下看,一天干下来,他都直不起腰。除了每天苦练,他又捡起书本,学习起机械结构。经过上千次练习,刘京俊摸索出一套流程化的轮胎吊操作规范,吊每个箱子能节约5~8秒,大大提高了作业速度。公司将这项操作法命名为“京俊攀峰”员工品牌,并大力推广。2007年,刘京俊被任命为固机队副队长,他带领队员两次破了船舶装卸速度的世界纪录,成了梦寐以求的技术工人。

     

        在青岛港,争当技术工人的农民工兄弟不胜枚举,而夫妻双双把功建的家庭也不少见。老家在沂南县的王召利和宋春彩夫妇就是其中之一。

     

        王召利刚来港口消防队的时候,由于身材瘦小,被安排在值班室接电话。为变得健壮,能和战友们一起上训练场,王召利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床,进行负重万米跑。经过5年艰苦训练,王召利在青岛港消防技术大比武中获得了全能第一名。

     

        由于王召利的突出表现,青岛港将他的妻子宋春彩安排在公司食堂里工作,以解除其后顾之忧。从洗刷餐具开始,学消毒、洗菜、切菜、炒菜、做面食,宋春彩慢慢熟悉了食堂的所有工作。业绩突出的宋春彩在2010年被任命为港务工程公司董家口食堂管理员,从一名家庭主妇转变为基层管理人员。

     

        谈起现在的生活,宋春彩的嘴角挂着笑容:“以前在老家时,除了下地干活,就是围着孩子、锅台转。到了青岛港,我才发现妇女也能顶半边天呢。现在我们在青岛买了房,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本报记者 杨 君 凌 翔)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