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8月14日 星期三

    重庆发展高等教育的战略思考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08月14日 03版)

        重庆直辖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全面进步,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总体上看,仍然处在欠发达阶段,属于欠发达地区。现阶段是重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经济需要调整升级,社会需要转型提升,科技需要创新驱动,文化需要传承创新,民生需要持续改善,这些都离不开高水平的高等教育给予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智力支持。重庆高等教育尽管取得长足进步,但还不适应新形势和新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有新的战略思维和举措。

     

        第一,以立德树人、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发展任务向内涵转型聚焦。从重庆来看,2012年底,高校已经发展到70所,在校学生达到8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4%,已有了良好的基础条件,2012年到2015年高校每年扩招2%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每年增长两个百分点左右。2006年普及义务教育以来,初中学生人数处于增长期,毕业生从38万人增长到2011年的43万人。从2012年起初中毕业生人数出现拐点,开始逐年减少,2012年是40万人,2013年是38万人,根据人口模型测算,这种减量趋势会在今后五年持续延伸,高等教育的适龄人口逐年减少。从2016年起,即使以后五年基本不扩招,到2020年,重庆也能达到既定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0%,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目标。因此,高等教育发展到现阶段,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的校长们,要看清并顺应这种趋势,不要再走扩招再扩招的老路,而应该弥补过去内涵发展力度不够的“课”,以立德树人、提高质量、内涵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和主要目标,把重心转移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师发展水平、学科专业水平、产学研合作能力、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上来,要比质量、比普及水平,不是比数量、比规模大小。就一个地区而言,政府在高等教育发展转型上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必须首先转变观念,善于运用有效的政策、制度、措施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上来。就一所高校而言,书记、校长在发展目标转向上起着关键作用,要主动顺应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盼,把学校的发展目标、大政方针转移到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上来。政府和学校都这么去谋划、去实施,高等教育发展就越来越有生命力、越来越有影响力、越来越有竞争力。

     

        第二,以提高经济转型与人才培养契合度为抓手,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调整升级。现阶段,政府支持高等教育发展,应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适应大学生就业的机会,实现以产业大发展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以产业大发展促进人才结构调整和办学效益提升。全国每年有近700万大学生毕业,就业压力较大。过去30多年,经济发展的红利主要是人口红利——大量的农民工,但这个人口红利现在基本到头了,大学生将是今后20年可持续的人才红利。大量的大学生能够在产业发展中就业,产业升级转型就有了人才保证,产业就有了旺盛的发展势头和广阔前景。所以,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大学毕业生是宝贵而巨大的人力资源,在经济调整、产业升级、社会转型中充分考虑和主动用好大学毕业生这一人才红利。重庆当前GDP的20%是智能终端、云计算、机器人、生物医药、轨道交通、离岸金融和电子商务、效益农业等新兴产业、高端技术产业,下一步将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吸纳大学生就业,将这个比例提高到50%,变就业压力为兴业动力。而作为人才培养的高校,必须主动适应经济转型发展的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科专业适应产业调整升级的针对性、适应性,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紧密衔接,加强大学生的智商、情商训练,培养出质量高、“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

     

        第三,以发挥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协同创新水平稳步提升。重庆正在加快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科技教育中心、全国重要的产业集群和城镇集群、内陆开放高地,急需产学研在更高水平上的协同。高校作为这个链条中的关键一环,具有聚合、支撑、服务作用,必须主动与校内外、市内外、国内外,与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等方面的创新力量实行多形式合作,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新机制、新平台;必须围绕当地发展的战略需求,创造性地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培养产业新发展所需的人才,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民生科技难题的合作攻关,有效服务经济发展。政府作为协同创新的倡导者、推动者,必须紧紧抓住高校这个支撑点,组织相关部门、科研院所、企业等,共同抓好协同创新的顶层设计、宏观布局、统筹协调,切实解决条块分割、资源分散、产学研用脱节等问题;必须充分依托高校,建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共享机制,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激励和转化机制,在经费保障、人事制度、人才待遇、科研资助、绩效考核、成果入股、分红激励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为此,重庆将进一步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扩大协同创新风险基金和科技成果奖励基金规模,引导更多风险资本、社会资本进入协同创新领域,提高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水平。

     

        第四,以自主培养大师级人才为突破口,推动高校核心竞争力持续增长。学校间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六个条件:一是硬件设施,二是资金投入,三是书记、校长水准,四是学科水平,五是学生和教师质量,六是校园文化。这六个条件中,除了硬件和资金,其他四个条件都是软件。重庆财政教育投入已达到GDP的4%,这个比例将一直保持下去,在基础设施硬件基本完善后,政府资金主要用于支持高校内涵发展、人才培养上来。坚持人才强校理念,培育高水平的管理者、高素质的教师、高质量的学生,这三者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高校党委书记、校长不仅要成为政治家、教育家,带出一支高水平的治学管理团队,建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和独特的校园文化,还应成为某个学科发展的领军人物、产学研方面的领头羊。与此同时,更要把教师作为第一资源,抓好教师人才队伍建设。许多高校都千方百计引进名师、大师、院士,其实引进只是途径之一,高校更应该把培养大师级人才的过程作为内涵发展、竞争力提升的过程,立足自身实际培养名师、大师、院士,把那些有潜力的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纳入培养对象,为他们提供大项目、大平台和必要的经费支持,引导、鼓励他们瞄准学术领域的盲点、空白点、交叉点,忍住寂寞、不惧清贫,心无旁骛、苦练内功,持之以恒、潜心钻研,若干年后,他们就会脱颖而出,成为名师、大师、院士。培养出一个顶尖人才,就能促进一个学科大发展、带出一个团队、培养一批创新人才、取得一批重大成果。这样,有了高水平的管理人才、高精尖的教师人才,就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各类专业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学校就有了更强的实力和竞争力。

     

        第五,以发展民办教育和引进国外优质教育为增长点,推动高等教育做优做强。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发展高等教育光靠政府投入还不够,还要利用社会和国内外资源,推动高等教育多元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和资源优势。目前,重庆民办高校发展到23所,其中独立本科和独立学院7所、高职学院16所,民办高校数、在校生数分别占全市的33%和22%。但是,民办高校资源优势不足、办学质量和竞争力有待提高。在国外,办得最好的学校往往是民办学校,比如美国的哈佛、麻省理工等等。而在中国,著名的民办大学目前还不多,因此,培育民办高校资源优势、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作为政府,要在资源优化上给予政策支持。近年来,重庆出台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十条政策”,民办高校在基础建设、土地使用、实训基地、招生就业、学生待遇、学生资助、教师职称评聘等方面,与公办高校一视同仁。市财政还给予民办高校2000元的生均补助,组建教育担保公司为民办高校提供融资担保。这些政策,无疑给民办高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水平起了重要作用。但这些政策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支持民办高校提升档次水平,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民办高校、一批市级示范、国家骨干民办高职学院,建设一批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打造一批在西部、在国内特色鲜明、实力强、有影响的民办大学。同时,引进一些国外著名高校来重庆合作办学,提升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民办高校自身也要切实推动“两个转变”,即从关注学生数量增长的粗放式发展,向追求风格、特色、质量的内涵化发展转变;从争取政策扶持、优化外部发展环境,向立足自身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转变,努力培育优势、打造品牌、提升竞争力。

     

        第六,以深化高考改革为着力点,推动高等教育更加公平惠民。高考改革是一项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系统性、复杂性工程,既要积极推进,又要稳慎实施,注意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公平性、普惠性,构筑公平竞争的平台。高考命题要切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紧扣新课程改革,不出偏题、怪题,达到以考促学、推动素质教育的目的。高考加分群众很敏感,如果政策不合理、认定不规范、信息不公开透明,会造成极大的社会影响,应逐步减少加分或取消加分政策,让所有学生公平竞争。高考录取要优化招生计划结构比例,吸引更多的外地优秀生源。重庆已经实施异地高考政策,要继续完善办法,消除歧视,调适门槛,保障异地考生的平等受教育权利,让更多的外地考生到重庆参加高考。通过多项政策措施使重庆高校本地生源和外地生源大体相当,增大人才流入量和储备量,培育人才优势。(重庆市市长 黄奇帆)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