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如何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更好地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是各地政府需要在规划和实践中重视的问题。本期《论苑》邀请地方相关负责人及专家来介绍城乡规划建设中的生态考量,以飨读者。
严格保护河流、山体、湿地等生态间隔廊道
建设“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是珠海的发展定位。这个定位符合党的十八大精神,符合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的要求,符合珠海发展实际。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珠海时,要求珠海按照这个定位大胆探索、扎实推进,这是对珠海发展定位的充分肯定,也为珠海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生态城市、智慧发展是珠海城乡规划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点。改革开放30多年来,珠海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生态文明的理念,严格保护对区域生态安全具有关键作用的河流、山体、湿地等生态间隔廊道,在此基础上调整和优化城乡空间与功能秩序,逐步形成了分片组团、自然与城镇有机融合的形态。
第一,建设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城市。珠海按照“紧凑型城市、精明式增长”和“大分区、小混合”的要求,规划建设职住平衡、绿色出行、土地集约、功能复合、产城融合的横琴新区和西部生态新城,创新城市空间组织方式,加快推进大运量的城际轨道和现代有轨电车建设,构建“绿色低碳出行”的交通系统,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为市民提供人性化的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公共开敞空间,带动城市功能提升和产业结构升级。
第二,建设以生态为导向的“绿色”城市。绿色发展要贯穿宜居建设的全过程,包括产业结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我们将环境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素,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努力实现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我们科学论证城市规模,综合考虑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等承载能力,合理划定城市增长边界,强化城乡规划空间管制手段,加强城市天际线、山脊线、海岸线“三线”管理,实现产业发展、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
第三,建设以科技为支撑的“智慧生态”城市。好的城乡规划生态文明建设,同样需要好的基础设施配套。作为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珠海借助信息化手段,在智能信息网络建设、城乡信息化协调发展、横琴智能岛示范工程、“幸福珠海”民生应用等九个方面加大投入,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政务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以城乡规划工作为抓手,我们要加倍努力把珠海打造成“美丽中国”的样板城市。(广东省珠海市市长 何宁卡)
让生态文明理念贯穿新型城镇化全过程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近年来,我们努力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并将其贯穿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城镇化道路全过程。
在坚持市域一体、组团式发展上体现生态文明理念。我们结合拥江发展和安徽省“双核”城市的定位,修编了城市总体规划和29个专项规划,编制了规划建筑控制导则,科学引导城市建设。推进园区城市化,在省级以上开发区周边规划建设12个产业新城,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要载体。
在扬长避短,塑造生态特质上体现生态文明理念。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城镇化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也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市域面积的20%是山、18%是水的良好生态禀赋,芜湖城乡建设围绕“以山为骨、以水为脉”,坚持“显山露水”;实施棚户区拆迁,使市中心的赭山公园和神山公园显现在市民眼前;制定《芜湖市地表水域保护管理办法》,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尽量保留大小湖泊,如将镜湖之畔的原政府大楼拆迁后,建成了城市广场,还湖于民,让绿于城;充分保护长江自然岸线,营建了集防洪、观光、休闲于一体的滨江公园,形成“江中观城,城中阅江”的独特景观;构建了服务半径500米的公园绿地体系,做到市民步行5-10分钟均能到达公园。
在绿色发展和丰富生态文化内涵上体现生态文明理念。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才能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趋势,为广大市民创造良好生活生产环境。我们根据现有产业基础和升级方向,完善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谋划培育工业机器人、文化科技、循环经济等重大经济增长点,打造经济升级版。芜湖城东新区被批准为省级绿色生态城区,正在争创国家级绿色生态城区。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未来五年,芜湖将有200万平方米民用建筑达到65%的节能标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面积将达2000万平方米;在城市绿色交通体系构建中,坚持公交优先战略,建设主城区到县域副中心的“半小时交通圈”;加强环境整治和保护,做到城市垃圾处理率达100%,污水处理率达88%,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9%,长江水质常年保持国家二类标准,努力让城市天蓝、地绿、水净。(安徽省芜湖市市长 潘朝晖)
优化珠江源头城乡生态空间布局
曲靖地处五千里珠江的源头,自古即是入滇锁钥。作为云南第二大经济体、重要的工业城市和全国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之一,曲靖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以往以牺牲生态环境换来的经济发展得不偿失,是一种贫困式的增长。
近年来,曲靖统筹推进城镇化,把生态环境作为“美丽曲靖”的灵魂,为珠江源头披绿装、南盘江水漾碧波而不懈努力,一幅山清水秀、天朗气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正在珠源大地展开。
首先,我们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先策划后规划的理念。通过以城带乡、产城互动、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着力在空间形态、交通构架、公共资源、产业布局等方面统筹推进、共域发展,确保城镇化率达50%以上。坚持先策划后规划的理念,围绕城乡规划全覆盖目标,优化空间布局,强化功能配套,以珠江源大城市为龙头、县城为中心、小城镇为支点,按照控制面积1000平方公里、建设面积45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300万人的规模,规划建设现代山水珠江源大城市。
其次,制定规划坚持高标准,统筹考虑人口增长、产业发展等因素,合理确定中小城镇生态建设体量。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林地保护规划、工业园区规划和山地城镇规划衔接工作,建立同城规划、共域发展机制。以规划为依据,分期分批推进以县城为中心的旧城改造;加强农村建房规划和管理,推进城镇上山,引导城镇、村庄、产业向坝区边缘适建山地发展;强化县城扩容提质,大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互动互促,推动中心城区和县城、小城镇协调发展。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要高度重视生态产业建设,以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为重点,优化生态空间布局。
近年来,曲靖以园林城、卫生城、平安城、文明城“四城联创”为抓手,推进宜居宜业城市建设。目前曲靖市成功创建2个省级园林城市、6个省级园林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4%;县级“两污”设施全部建成,城镇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85%、100%。(云南省曲靖市市长 范华平)
为城乡发展预留足够的生态与环境资源
济源地处沿黄生态涵养带和太行山生态区,古时,济水与黄河、淮河、长江并称“四渎”,济源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如今,济水不存,但走进古树古建筑拥立的济渎庙,漫步济源城乡,依然可以触摸济水历经千年的沧桑,感受济源这座千年历史名城的活力。
济源站在建设中原经济区新兴地区性中心城市、南太行沿黄生态屏障区的高度,精心谋划未来发展,科学规划城乡,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这样的新探索应当规划先行。我们坚持“全域布局、一体发展”的理念,科学编制城乡总体规划,将市域开发建设与土地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传承有机结合,统筹三次产业和生态文明发展,规划建设了中心城区核心功能区、虎岭转型发展功能区、玉川循环经济功能区、西霞湖生态经济功能区、王屋山生态旅游功能区、东部特色高效农业功能区6大空间布局,对北部太行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区、黄河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平原农业生产营养物质循环区、南部浅山-黄土丘陵生态恢复区、城市生态系统保护区等五个区域实施严格生态控制,为城市发展预留了足够的生态与环境资源。
科学的总体规划还需要具体的专项规划。我们在专项规划编制中,突出以人为本、宜居优先的要求,彰显生态、低碳、绿色理念,以强烈的生态文明意识指导城乡规划建设。突出北方山水城市特色,充分利用、挖掘现有的山、水、河、湖等自然资源,加强山水资源开发保护工作,使之成为济源特色的城市生态带、生态区、生态轴、生态组团,提升城市品位,增加城市灵气,建设现代化生态型宜居城市。按照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的标准编制规划,高密度布点公园、植物园、滨河绿化、城市生态防护林等项目,扩大城市绿地面积,优化人居环境,实现城在林中、林在城中,使济源真正成为生机勃勃的植物园和园林城市。
重规划更重实践。通过近年来坚持不懈地努力,济源市森林覆盖率达44.3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4.03个百分点;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6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1.36平方米。济源肩负着建设中原经济区生态屏障区的重任,展望未来,我坚信济源的自然人文特色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够圆了这个梦。(河南省济源市市长 王宇燕)
留下更多近海亲水空间
今年5月份,辽宁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了《辽宁海岸带保护和利用规划》。这是国内首个有关海岸带保护和利用的规划,目的就是强化海岸带生态保护、规范各类开发行为,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近海亲水空间。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于2005年提出,并作为省级发展战略加以实施,2009年7月1日,上升为国家战略。八年来,昔日荒芜的废弃盐田、盐碱地、荒滩成了沿海开发的主战场,辽宁沿海经济带不仅规划出耕地、园地、农村居民用地,还有具有旅游休闲功能的滨海岸段和海岛。
为了科学开发海岸带资源,辽宁省政府编制了《辽宁海岸带保护和利用规划》。海岸带规范的范围是:海岸线向陆域延伸10公里、向海域延伸12海里(约22公里),在规划范围内划定重点开发和重点保护两类功能区。海岸带陆域保护和利用的比例是86∶14,海域保护和利用的比例是88∶12,岸线保护和利用的比例为79∶21。保护的力度都远远大于开发。
从辽宁省的一系列保护措施来看,它明确了重点保护区主要功能和主要任务,这让海岸带规划开发能更好地按图索骥。一是保护了自然生态系统和重要物种栖息地,防止生态建设对栖息环境的负面扰动;二是加快了土壤侵蚀治理,严格保护具有水源涵养功能的自然植被,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特色农果业、水产养殖业规模化经营;三是加快滨海旅游休闲空间改造建设和旅游服务业发展,推动新城区发展和旅游功能的结合,形成高品质旅游新城区和滨海都市旅游圈,打造海岛旅游链,提升海岸带吸引力。
《辽宁海岸带保护和利用规划》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形成的一个具有约束性的综合性的布局规划,是一条带电的“高压线”。它的出台和实施,将促进辽宁沿海经济带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相互协调,陆域与海域功能的相互统筹,生活和生产岸线的相互匹配,宜居与宜业海滨的相互促进。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空间结构会更加合理,资源利用更加集约,经济实力更加雄厚,辐射带动能力更加强劲,宜居宜业环境更加优美,让人民群众共享海岸带开发带来的红利和实惠。(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梁启东)
创造低碳生态的城乡环境
规划是城乡一体化的龙头,是城市、城镇化的总纲。长期以来,包头历届市委、政府领导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在实践中不断继承、创新和发展,实践“五位一体”,重视文化建设,更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为包头成为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环境优美、特色鲜明、交通便捷、宜人居住的生态宜居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突出规划引领作用。包头市从1955年第一版城市总规开始,到目前修编完成的《包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0)》,已经是第四版城市总规。前后四版总规始终保持带状组团、绿带隔离、多中心布局这一城市总体框架不变。特别是新一版城市总规明确提出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城镇体系结构,成为了引领当前城乡建设的总纲。同时,我市将近期建设安排放入整体战略来统筹考虑,努力强化规划执行力,先后编制完成《包头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包头市城乡一体化规划(2012-2020)》《包头市城市远景规划》,科学完善的城乡规划体系为有序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发展城镇化重点区域,提升城市建设品味和素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突出绿色生态主题。包头地处我国西部,自然条件较差,城市绿化与景观建设难度比较大。为此,我市坚持把增绿、透绿、建绿等园林化设计思想体现在整个城市规划建设中,组织编制了《包头市绿道网建设规划》,构建了生态型网状绿色开敞空间的绿道系统,通过采取点线面结合,做到建一房绿一点,修一路绿一线,建一域绿一片,逐步形成点成景、线成荫、面成林、环成带的绿化格局和四季有绿、三季有花的园林体系。坚持把构建完善的水系统作为城市规划重要内容,结合大青山南坡应急水源工程,通过对昆河、四道沙河、二道沙河、西河、东河等五条既有季节性河道进行综合整治和蓄水,形成市区内完善循环水系统,在保证生态绿化用水的基础上,极大提升了城市景观。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62平方米。在市区从任何一个居民小区出发,步行不到10分钟或500米,就可以到达一个绿地广场或者开放式公园,实现了“还绿于民”,创造宜居宜业、低碳生态的城乡环境。(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副市长 高志勇)
(本版发言由本报记者杨连成、李陈续、任维东、崔志坚、毕玉才、高平,特约记者刘勇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