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8月13日 星期二

    厦门翔安:农民吃起“文艺饭”

    《 光明日报 》( 2013年08月13日   09 版)

        最近,厦门翔安又收获了一桩美事。由翔安区内厝中心小学孩子们表演的儿童布袋木偶戏《小圣斗巨蟒》,入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决赛,将于10月赴山东一决高下。这些从未接触过艺术表演的农村娃,经过专业点拨后,也有“冒头”的机会。

     

        近年来,翔安通过引进高雅艺术,挖掘当地优秀文化资源,吸引群众参与,培养群众的文化自信,真正让农民尽享“文化红利”。

     

    “阳春白雪”来袭

     

        二胡、琵琶、笛子、扬琴的吹弹打破了翔安农村夜晚的宁静,国外经典合奏《乡村抒怀》、国内乐曲《金蛇狂舞》、新疆民歌《送你一支玫瑰花》等一个个节目更是舞动了乡村生活。不久前,这样高雅的音乐会“搬进”了翔安农村,也是首次在厦门农村“露脸”。

     

        今年,翔安送给农民的“新年贺礼”是10天30场大戏。仅上半年,翔安送到村民家门口的文体活动就有120多场次。

     

        “阳春白雪”来袭,能否合村民“胃口”?对此,翔安并不担心,在每次的“92580就业我帮您”之“送文化、送岗位、送服务”活动中,文艺演出都是“开路先锋”。慢慢地,村民们意识到文艺也可以提升生活品质。见惯了大场面的村民,还会自豪地说,以前都是当观众,现在都能当评论员了。

     

    “三子文化”声名大振

     

        当厦门文化馆老师进翔安村庄“艺术扶贫”时,新圩的“三子文化”声名大振。“汉子”是指当地的汉子拍胸舞,经常登上全国各地舞台;“嫂子”是指新圩嫂子合唱团,这群不识乐谱的村姑拿下了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民谣组银奖;“孩子”是指古宅小学的孩子竖笛演奏队,去年他们摘得“魅力校园”第七届全国校园文艺汇演暨第十二届校园春节联欢晚会金奖。

     

        当翔安农村文化摘去了贫困的“帽子”后,农民们不得不对文化另眼相看——原来文化这东西很实在,不仅拿来就能用,还特别有成就感。

     

        翔安许厝村的村民们更是吃起了“文艺饭”。全村有两三百人会演奏乐器,他们组建表演队,到外面闯市场,剧团每年创收超过百万元。

     

    享受有文化的生活

     

        南音、象棋、舞龙舞狮、农民画、高甲戏、腰鼓、宋江阵……这些最具翔安“土味”的民俗文化,唱主角的是清一色农民。

     

        群众的文化自觉被唤醒,需要一群“领头羊”。他们共同的名字叫文化志愿者。目前翔安已拥有文化志愿者735人、民间文艺社团5个、村民自办文化团队188个、表演人员6000多人。

     

        年过六旬的陈小香,每天的“功课”是从家里步行一公里路到张林村教舞蹈。如今,她已经带出一支上百人的团队,就连周边村庄乡亲都慕名前来参加。在这些人的带动下,翔安基层文化“枝繁叶茂”。

     

        平时唱唱跳跳锻炼出了村民们的胆识,现在逢年过节需要文化节目时,这些村民都是不请自来。近年来,翔安各地的春节联欢会成了他们展露身手的好机会,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场场属于自己的“村晚”。

     

        翔安文化“遍地开花”,让翔安人很享受有文化的生活。在后村,南音、高甲戏、笼吹、贡球、拍胸舞、答嘴鼓、民间小戏等几乎家家户户都能唱能演。(本报记者 马跃华 本报通讯员 林瑞声 蔡江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