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来了,为了让更多人懂得水上自救,厦门市红十字水上救援队队长陈辉雄,放下了自己的工作,在厦门进行普及水上安全知识讲座的“巡讲”。任务最重时,一天要讲上三场。4年来,陈辉雄就是这样从最初的游泳爱好者成为专职水上救援志愿者。
近年来,厦门不断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建设,建立起完整的志愿服务体系,壮大志愿服务队伍。志愿服务项目也从过去环境整治、健康义诊、扶残助困扩展到现在的为社区建设、城市发展服务,服务内容逐步从百姓生活扩大到公共服务领域,志愿者成为传递社会“正能量”的一支有力的生力军。
移动的“烫金名片”
在厦门轮渡码头公交车站,留心的人一定会注意到,有这样一位老人,不仅热心为游客引路,还带了很多“瓶瓶罐罐”。随身药箱里有感冒药、晕车晕船药、清凉油、创可贴、针线,更特别的是,腿脚不便的他还常带着一个热水壶。
这位老人叫蓝永生。他说,曾经有一位外地游客临时要吃药,却找不到热水,跑遍了周围所有的地方,连食杂店也逐一去问,也没有找到。后来,蓝永生每次出门都会自备一大壶开水和一个药箱。
以厦门轮渡为起点,渡船到鼓浪屿,或者一路向中山路、厦大、胡里山炮台、万石植物园等旅游景点“开拔”,游客们都能找到景点的志愿服务处。志愿者们针对游客的需求提供免费地图、一次性雨衣、应急雨伞、便民药箱以及针线包等各种便利服务。据悉,每天共有500多人次青年志愿者坚守在志愿服务岗位。
平日里志愿者们穿梭在厦门的大街小巷,有“大任务”时志愿者便招之即来。每年在厦门国际马拉松赛、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海峡论坛等各种大型活动和赛事上,志愿者承担翻译、咨询、会务服务等。他们用周到的服务,再次“擦亮”了厦门文明城市的“窗口”。
涌动的“城市暖流”
“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互相帮帮忙,生活就少了风雨”,听着《好人就在身边》这样一首歌,厦门人总是会不断记起身边好人的那些点滴故事。
曾丽霞,是个热衷于社区公益事业,不知疲倦、活力十足的老太太,也是位爱管闲事的“大姐”。从2001年退休后,曾丽霞就没闲过。关心下一代工作、社区理论教育、计生宣传、舆情反映……近10年来曾丽霞一直事事上心,被社区居民深情地称为“社区一宝”。她说:“只要人人争做身边平凡的小事、好事、善事,就能汇成爱心的长河。”
王忠武,累计献血6万多毫升,相当于12个人的血液总量。王忠武还是个“全能志愿者”。有一次,原本要去海边伏击抓扒手的他,却无意中救了一对溺水的父子。这个厦门市义务反扒志愿者大队副大队长救完人后,悄悄离开了现场。第二天,他又出现在中心血站献血。只要有时间,王忠武都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可能参与的公益活动,有时甚至还会带上女儿一起,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达到3000多小时。
说起这些志愿者,厦门人的心里就暖烘烘的,因为志愿者就是这座城市的暖流。这股暖流不断涌出,流到厦门各个角落。据悉,厦门目前已有超过34万名的注册志愿者,占常住人口数近10%。厦门社区邻里间互助的大事小事、街头小巷你来我往互助的“闲事”……这些事就像厦门海滩边散落的贝壳,随便拾起一个都是值得回味爱意浓浓的故事。
义无反顾主动传播“正能量”
“爱心接力帮助失主找回钱包、访独居老人传递温情、关爱农民工子女……”,每天,厦门都有这样的志愿者在默默传递着无私奉献的“正能量”。
为了做专职志愿者,辞掉外企高薪工作。在很多人眼里,余瑶的行为是不可思议的。露宿街头,与乞丐、流浪汉同吃住,亲吻发病艾滋病患者,这些看似“疯狂大胆”的行为,对余瑶来说却是传递“爱与温暖”的芝麻小事。在她看来,艾滋病患者与任何身患疾病的人没有不同,他们之间都是平等的。“只有从内心消除歧视,才能专注地投入志愿服务。”余瑶目前的全部精力,除了照顾宝宝,就是投身各项志愿服务。
因“志”而行,因“愿”而动,志愿者们用坚持和爱心向社会传递“正能量”。郭海良是一名国际人道主义援助者,曾经是厦门唯一入选前往泰国布吉和普吉两个海啸受灾最严重的岛屿参加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的青年志愿者。这个心怀大爱的人,更希望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抱团”传递一股更大的“正能量”。郭海良不仅自己出钱建立厦门温情社工服务网,还成立了温情社工服务队,把爱传递下去。
“好人就在身边,也许是老张小李;好人就在身边,也许是大叔阿姨;好人就在身边,也许是同事邻里”,厦门志愿者就是这歌声里的“老张小李”、“大叔大姨”、“同事邻里”,都是普普通通的平凡小人物,却在这个美丽的城市里传递不普通不平凡的“正能量”。(本报记者 马跃华 本报通讯员 纪 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