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小学体育教育饱受争议:一方面,一些中小学出于安全等因素考虑,取消长跑、铅球等“危险”体育项目,体育课变成了“玩游戏”;另一方面,青少年身体素质显著下降,跑不远、跳不高,肥胖、豆芽菜型孩子和近视孩子的数量急剧增长。日前,记者随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走基层采访时看到,芜湖、福州等地在破解没兴趣、没场地、没老师的体育教育“三无”难题方面,作出了不少有益探索。
没兴趣? 提高分值 创新课程
7月底的芜湖,酷暑难耐。芜湖县二中的训练馆里,12岁的喻晨洁正在教练的带领下练习“弓步刺”动作。对她来说,在课余时间练习击剑只是“感觉很好玩,所以就坚持了下来”。
“哪个小孩不愿意玩呢?”在芜湖市分管教育和体育工作的副市长汪华东看来,体育教育就是要开发学生的运动天性,想法设法让孩子爱上体育。
汪华东告诉记者,芜湖中考体育的分值逐年上升。去年是40分,今年是55分,明年还会涨到60分,就是要让学校意识到体育和其他文化课一样重要。
据芜湖体育局局长胡景东介绍,近年来,全市将24个体育大项分散到4区4县的不同学校进行重点培养,各个学校结合自身特点来安排体育课程。
“为了避免击剑动作的单一枯燥,芜湖县二中的体育老师自己编了一套击剑操,上课之前做击剑操,既热了身,又完成了教学任务。”胡景东告诉记者。
没场地? 活动中心带动资源整合
正值暑假,很多小朋友都在为找不到一个既便宜又设施齐全的运动场地发愁。而福州市屏西小学的陈璐却有一个免费又好玩的去处——鼓楼区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
先进水循环设备的游泳馆、智能化控制的综合球馆、五人制足球场和灯光篮球场……中心主任林生告诉记者,“自从2011年建成以来,我们一直面向全市的青少年免费开放,每年来中心锻炼的孩子至少有8万人次”。
鼓楼区是福州市的中心城区,寸土寸金,有的学校只有几亩地,场地设施根本无法满足需要。“中心”的成立弥补了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设施的不足。福州市鼓楼区教育局副局长林发春告诉记者:“中心建成后隶属教育部门,与区域内的中小学形成‘学区共同体’,学校体育设施不足可以提前预约到中心来上课。”
据福建省体育局青少处处长侯玉珠介绍,自2010年以来,福建已经投入7.63亿元,在全省建设了88个校外体育活动中心,街道和乡镇还建成了785个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场所,均有计划地对青少年进行免费开放。活动中心的成立,带动了各校、各社区分散的青少年体育运动资源得以优化整合。
没老师? 教师“走教” 协会帮忙
“全国体育教师缺编达30万”,去年年底,教育部公布的这个数据让人咋舌。在芜湖、福州采访期间,记者发现,专业体育教师严重匮乏确已成为制约我国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
“安徽体育教师空缺约1万”,安徽省体育局副局长陈海军直言不讳。在福建省县级市福清,记者了解到,当地体育教师严重缺乏,一些农村学校甚至没有专职体育教师。“今年我们一下子向社会公开招聘20个体育老师,他们都会被派到农村学校”,福清教育局德育科科长薛闽松告诉记者。
如何填补专业师资的空白?据林发春介绍,福州市依托“学区共同体”正在探索试行体育教师“走教”制度。“学区内的体育教师既‘走出去’,又‘请进来’。中心的体育老师会定期深入周边中小学校进行运动指导,中心也会去周边的传统项目体育学校请老师来进行专项训练,整个学区内的体育教师的教研都是在一起的。”林发春表示。
芜湖也有妙举。胡景东告诉记者,2009年开始,芜湖市体育局开始实行“管办分离”,以单项体育协会和体育社团为载体,积极推进体育社会化。各体育协会的自主权变得更大,他们开始聘用更多的专业教练,指导更多的青少年进行业余体育训练。(本报记者 方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