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8月09日 星期五

    美丽中国·希望三江源

    生态潮动三江源

    《 光明日报 》( 2013年08月09日   05 版)

        夏季的青海高原山峦叠翠、江河充盈,广袤的三江源区草木葳蕤、牛肥马壮。从长江源头到黄河源头的卡日曲,再到澜沧江源头的扎曲,8000公里一路走来,记者处处感受到三江源头的青海各族人民,为从长江、黄河、澜沧江乃至青海这个“中华水塔”中受惠的人们所作出的牺牲与贡献。

     

    党和政府的意志与力量

     

        2005年,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启动实施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规划》。到今年,“三江源工程累计下达投资59.04亿元,22个子项目中能源建设、森林草原防火、鼠害防治、退耕还林(草)、小城镇建设、生态移民、沙漠化土地防治等工程已完成建设任务,共完成退牧还草4936万亩、黑土滩治理138.4万亩、鼠害防治8796.46万亩、退耕还林(草)9.81万亩、封山育林292.01万亩、沙漠化防治66.16万亩、重点湿地保护58万亩、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5.2平方公里、灌溉饲草料基地建设2.5万亩、生态移民10733户55773人、科技培训农牧民33341人和建立科技示范户1228户、能源建设30421户……”青海省三江源办公室李晓南专职副主任介绍。

     

        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青海集全省之智、聚全省之力,实施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生态保护建设工程。青海省委书记骆惠宁指出:“青海省要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区,增大青海生态贡献的独特优势。”

     

    各族群众是保护生态的主力军

     

        环保、生态,现在已是三江源地区各族群众的口头语。他们不光嘴上说,而且身体力行。

     

        1993年,国家追授给治多县委副书记、西部工委书记杰桑·索南达杰“环保卫士”的称号,从此,三江源、藏羚羊开始为人们所了解。1995年起,在各族各界的支持下,“绿色江河”环保促进会建立了中国民间第一个生态保护站“索南达杰”保护站。

     

        记者在治多县城生态移民小区见到了64岁的赛哇和66岁的次仁群措,他们原来都是索南达杰的同村人。赛哇和次仁群措说,索南达杰牺牲后,索加乡成立了牧民生态保护协会,乡里的牧民基本上都参加了协会,经过这十几年的活动,牧民都知道了保护生态的重要性。记者问他们,搬到县城后生活如何,他们说,城里的生活还是有些不习惯,虽然国家给了补助,但日子有些紧,希望国家以后加大对生态移民的补助。不过,“把生态搞好,我们是很愿意的。”两位老人如是说。

     

        曲麻莱县的大学生村官多杰扎西说,曲麻莱县地下蕴藏着丰富的沙金资源,为了保护长江源头和黄河源头水土不流失,不被污染,政府明令禁止采金,虽然曲麻莱县是国家级的贫困县,但是群众非常自觉,一旦发现有人盗采沙金,马上制止并报告政府。

     

        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实施以来,先后有近六万名各族群众放下了牧羊鞭,在城镇里开始新生活。在格尔木、在曲麻莱、在治多、在囊谦、在达日……记者看到,生态移民们在努力适应新的生活,学习各种技能。

     

        三江源区的不少群众希望政府加大对三江源区民生方面的投入,真正使第一期工程的成果巩固下来,使生态移民能够迁下山来,留得住,长久生活下去。

     

        党和政府在三江源地区投入巨资改善生态环境,源区的各族群众“抛家舍业”,为的就是要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青海省委书记骆惠宁说:“三江源生态地位独特,是青海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最响亮的品牌。未来五年,我们要坚持先行先试,勇于创新,探索建立符合试验区功能定位的保护发展模式和科学发展手段,完善有利于促进试验区建设的体制机制,努力实现生态保护、民生改善和区域发展共赢的目标,把试验区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的先行区。”(本报记者 刘 鹏 宋喜群 尕玛多吉)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