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8月07日 星期三

    美丽中国·希望三江源

    别了,黑土滩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08月07日 07版)
    果洛州黄河源头经过治理的黑土滩正在恢复生机。本报记者 高腾摄

        从长江源头到澜沧江源头,一路上水量充盈,草长莺飞,良好的生态环境似乎已掩去曾经生态恶化的印记;直到黄河源头区的达日县,一片片黑土滩上倔强地生出一绺绺嫩绿的牧草,让记者看到生态恶化与治理的争斗依然激烈而持久。

        黑土滩,一个听起来很美的名字,与盛产优质大米的东北黑土地只有一字之差,但与土壤肥沃之意恰恰相反。黑土滩是高原高寒草甸独有的生态恶化现象,因过度放牧等原因,草场严重退化,经风蚀和水蚀后形成“秃斑”状裸露土地,像传染病一样快速发展,继而成为“黑尘暴”的沙尘源。

        达日县委书记武伟告诉记者,这些不起眼的黑土滩可小看不得,它们竟然差点儿击垮作为全县主体经济的畜牧业。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从1986年到1994年不到10年的时间里,全县草场黑土滩面积由251万亩迅速扩大到862万亩。尤为严重的是,退化为黑土滩的草地上鼠洞密布,鼠类活动猖獗。据测定,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地上,鼠洞的密度高达2715~8400个/公顷,覆盖草地40%以上的面积。

        “黑土滩犹如溃烂的疮口,在美丽的草原上蔓延,成为三江源地区干部群众心头的伤痛。”青海省三江源办专职副主任李晓南说。据统计,三江源区的1.5亿亩退化、沙化草地中,失去生态功能的黑土滩面积就有2700多万亩。

        从本世纪初开始,青海省有关部门就积极出台应急措施,解决牧民群众因为生态恶化而导致的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困难,并就此拉开了一场与黑土滩持续十几年的“斗争”。2005年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国家先后投入5.23亿元资金,对三江源地区的522.58万亩黑土滩分期治理;同时投资1.57亿元,对8000多万亩草场进行鼠害防治。

        8年来,通过培育高原草种、大规模灭鼠、恢复草原禁牧3年等综合治理措施,黑土滩得到有效治理,部分草场退化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全县有16万余亩黑土滩重新披上了绿装,有的黑土滩已经能收获部分优质牧草。”武伟兴奋地说。

        记者在达日县满掌乡一处黑土滩治理现场看到,防止牲畜进入的围栏内长满了青草。72岁的牧民才让告诉记者,这里是他家的冬季牧场,治理前牧场已不能放牧,家里饲养的牛羊数量不得不减少,生活遇到不小的困难,现在看到草场逐渐恢复,他对今后的生活又充满了信心。

        李晓南说:“目前黑土滩治理面积不到全省总面积的五分之一,但成功治理的宝贵经验,为整个三江源地区黑土型退化草场的全面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牧民将彻底告别草原‘脓疮’黑土滩。”盛夏,草原上最美的季节,记者在三江源看到,生命的绿色正冲破令人窒息的黑色,顽强地向草原深处铺展开去。(本报记者 尕玛多吉 刘 鹏 宋喜群)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