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8月07日 星期三

    云南玉溪:民族文化传承有道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08月07日 01版)
    玉溪市新平县的花腰傣族妇女演示传统纺织技艺。本报记者 赵洪波摄

        “快进家坐坐,村里人有人搬家,我一会儿得去主持迁居仪式。”前不久,在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阿者大寨村里,68岁的彝族“毕摩”(彝语音译,即彝族从事原始宗教和文化活动的人)李永才一看到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的几位工作人员,就笑着请大家进屋。在彝族人民的心目中,“毕摩”是受尊重的知识分子,是彝族文化的维护者和传播者。

     

        坐在李永才家的小院里,民宗局干部和李永才热情交谈着,彝语夹杂着汉语,还时不时比画着手势。李永才去年参加了县里的“彝族文化传承人培训班”,现在,县里干部上门了,他抓紧谈自己对保护彝族文化的想法。

     

        据当地多年从事民族工作的人介绍,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得先保护好像李永才这样为数不多的文化传承人,因为他们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延续的关键所在。

     

    民族和谐 促文化发展

     

        玉溪市红塔区黄草坝村,依山而建,烤烟和高山蔬菜种植给这里4933名彝族农民带来稳定而富足的生活。走进村子,四处可见建筑工人搭着梯子加固民房、粉刷墙壁,每家每户的屋檐下醒目地涂刷了牛头图腾,并用彝文书写着村名户名。

     

        这里正按照“美丽乡村、生活幸福、宜居家园、传承文化、党建示范”的工作思路进行着“美丽彝乡”建设。

     

        天下和谐,贵在民乐。玉溪市委书记张祖林认为:“民族地区的发展要尊重民族习惯,不能影响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不同民族地区的发展和建设要分别对待。彝族村落大都海拔较高,所以要帮他们建有彝族特色的民居,引导他们种植高山经济作物。”

     

        “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首先是要以民族团结、和谐稳定为基础。玉溪市连续17年没有因民族问题引发群体性事件和重大矛盾纠纷,这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提供了最稳定、最安全的社会环境。”张祖林对记者说。

     

        玉溪所辖9个县区里,有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生活着彝族、哈尼族、傣族、回族、白族、蒙古族、苗族、拉祜族。8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33.92%,居住地域却占全市面积的75%。5年来,3个民族自治县经济指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3个民族乡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8年的2465元增加到2012年的7413元。

     

        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党组书记唐建民感慨道:“玉溪民族工作就是云南民族工作的缩影,民族地方经济发展好了,民族和谐、地区稳定,文化发展才有保障。”

     

    政策给力 保文化繁荣

     

        从玉溪市的元江县,驱车近2个小时来到离县城46公里的羊街乡。县里的向导笑着说,这里的道路不只是“山路十八弯,应该有180个弯。可路再崎岖,也没有挡住哈尼族的棕扇舞走出大山。”

     

        棕扇舞,是哈尼族人用天然的棕叶剪成扇形,以牛皮鼓、铓、锣和唢呐等为打击乐器,模拟各种动物形态、生产劳动过程而盛行的传统舞蹈,具有悠久的传承历史,发展至今既可用于祭祀活动,更是哈尼族群众最喜爱的娱乐活动形式。

     

        从乡政府一直往里走,来到垤霞村委会尼果上寨村,乡文化站站长倪伟顺正和村里的哈尼族妇女一起在村口的小广场上跳着棕扇舞。从1983年当站长到现在,倪伟顺一直在跳、在学、在摸索、在收集。作为受到省、市、县各级肯定的哈尼族传统文化传承人,倪伟顺就生活在最普通的哈尼族人中间。

     

        多年来,在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和保护下,哈尼族棕扇舞在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

     

        截至目前,玉溪市已有6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

     

        为弘扬民族文化,玉溪市部分县区相继出台了关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条例、办法和配套政策。如峨山县制定出台《峨山彝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每年安排100万元资金,对民族文化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和保护,支持民族文化事业发展;新平县制定和颁布《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每年县财政安排1000万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经费。这些政策的实施,对保护传承、宣传弘扬和繁荣发展民族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多管齐下 育文化传人

     

        在李永才的家里,从祖辈那儿传下来的彝语版《二十八星宿图》一直是他的宝贝。翻着发黄的古书,李永才却很忧心:“现在儿孙们都不愿意学我的这些东西了,要是哪天我不在了,我嘴里会说的、眼睛能看懂的专属彝族人的东西,是不是要跟着进棺材啊!”

     

        一直想把棕扇舞编得规范、跳得统一、有招有式的倪伟顺也说,之所以要收集、完善、规范棕扇舞,就是想把这项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推广开来,成为老少皆宜的活动,不至于哪天老一辈的不在了,这些属于本民族的东西也跟着消亡了。 

     

        李永才和倪伟顺的担忧不无道理。在玉溪,尽管拥有绚烂多姿的民族民间文化,但其延续大多带有“口传心授,人在艺存,人亡艺失”的特征,传承人的自然递减,造成许多最为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流失,甚至出现传承人才断层现象。许多老艺人的剪纸、刺绣、编织等秘而不宣的独门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一些民族史诗、古籍已成为无人知晓的“天书”。

     

        为此,玉溪市在近年来专门举办了各类民族工艺、民族服饰、民族语言文字等民族文化人才培训。2011年,举办了由109人参加的首届少数民族民间文学遗产传承人培训班;2012年举办了由60人参加的彝文古籍传承人培训班。近几年,该市相关部门启动了彝族文献保护研究课题,组织人员实地核实古籍的状况,做好民族古籍旧版本书影和破损修复,搜集包括历史、宗教、文学在内的彝族文献古籍10多部,拍摄电子文本30多部,出版了哈尼文集、彝族民歌、傣族民俗、白族历史资料等书籍,加强抢救性的收集、整理、修复和收藏工作。(本报记者 刘 茜 任维东 本报通讯员 夏 娜)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