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库是存放粮食的地方,无非是“屯”“囤”这样的堆积如山的印象。而近日参观江苏省洪泽县洪泽湖粮食储备直属库的经历,却是激动人心的。
这座占地19800平方米的粮库,分布着36个粮仓,拥有仓容11万吨,年中转量超过30万吨。来到粮库的中央控制室,工作人员调取着监视屏幕图像,从粮库的全貌到每个粮仓的情况尽收眼底。据承建这座数字粮库的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人员高峰介绍,在这里,不但粮库监管人员可以查看每个粮仓里有多少储量、温度、湿度、虫情、压力等情况,通过物联网,还可对粮库实现远程实时监控。
王学权是现任洪泽湖粮库的主任。此前,他已在传统粮库工作多年,对于今年首次采用数字粮库收购夏粮的情况,他连连说道:“变化太大了,太不一样了。”在他眼里,“数字粮库”绝不只是时髦的概念,而是对千百年来形成的收储粮方式的一次真正的革命。
许多年来,“交公粮”留给我们这样的印象定格:骄阳下长长的交粮队伍,交粮处,一群人忙着过磅、记账,间或验粮员会用几米长的水分测定仪伸进粮袋来查验粮食的品质,费时费力,效率很低。然而,今年洪泽湖粮库的夏粮收购却是另一番景象:
每一辆交粮车来到粮库,入门处即获得一个电子身份牌,交粮车走过一个电子平台,控制室里,这辆车上所有粮食的品种、重量、等级等基础信息已被记录其中,电子读音器会提示运粮车开往几号粮仓,最后,当这辆交粮车出门的时候,所有信息都已记入电子身份牌内,而且实时传到中央控制室。
“以前手工操作,难免出现收‘人情粮’‘舞弊粮’的情况,而且,粮食管理的众多环节,数据的人为控制也给管理留下不少漏洞。通过这一系统,可以说每一粒粮食从运输到入库再到保存,直至出库销售,都能跟踪查询。”作为长期在粮库工作的管理者,王学权对粮食管理中的问题十分清楚。
现在的“数字化”,一是可以使收上来的粮食质量可追溯;二是实现数据不可更改,更能真实客观地反映粮食存储的状况。
电脑是如何“获知”粮仓内的信息的呢?技术人员高峰做了解释:
过去粮库完全依靠人工管理,要想知道粮仓的情况,就靠人员巡视,通过温度计、湿度计等计量工具获知一些温度、湿度等等基础信息,而有些数据就只好根据经验来判断了,比如什么时候该开窗通风,什么时候该处理虫害等等。
而现在的粮仓,已经成为一座电子化装置。在洪泽湖粮库的粮仓里,高峰说,这座6米高的粮仓,安装有168个感应器,分4层,遍布于粮仓的不同位置,这些感应器将各类数据实时传输给控制室,来自各个粮仓的数据经过网络分析库情后,会给出处理措施。而整座粮仓就如同坐落在一个大的称重器上,粮食出入的库容、重量变化,在控制室里就可一目了然。
粮食收储支系庞杂任务艰巨,如何守好粮库、堵住粮食收储“黑洞”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王学权说:“以前每三年一次上面组织的‘清仓查库’,都需要来一车人,要看账本要看报表还要看库存,忙活好几天,现在通过这套系统,随时能够远程查看我们库里的任何一个数据。”他笑称自己的粮库现在是安装了“紧箍咒”。
据统计,我国有2亿农户,100万“粮贩子”,具有粮食收购资格的经营者8.75万家,粮库3万多家。专家指出,假如有一天,从粮食管理的中枢部门到全国的几万家粮库都实现“数字化”,到那时,就可实时弄清我国的粮食家底,这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数字粮库”,在国外发展较早,我国近几年开始起步建设“数字粮库”。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最早进入“数字粮库”建设的企业之一,他们依托物联网技术优势,从2006年起,布局粮食领域,目前项目已扩展到三个省。江苏省在粮库数字化建设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如今,江苏省在建和已投入使用的“数字粮库”已达十几家。目前,在“数字粮库”建设方面,国家发改委已启动了粮食储备监管系统的项目,并将其作为全国物联网示范七大工程之一。(本报记者 郑晋鸣 金振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