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舞又叫跳傩、傩戏,是古人用以驱疫逐鬼时跳的一种面具舞,也被称为舞蹈的化石。
江西省南丰县石邮村的傩舞始于汉初,历经2000多年盛行不衰,2006年6月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农历正月期间,石邮村傩舞班开始“跳傩”,其舞姿气势磅礴,情绪奔放开朗,节奏热烈明快,动作利索,扣人心弦。
石邮傩舞之所以能保持“原生态特征”,关键在于它历来有一套极其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及它在村民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傩舞班由8人组成,通常称为“伯”,按进班先后排定为大伯、二伯……八伯。各位“伯”依次递升,缺人须经众议后方可招徒替补,位居“八伯”。
在石邮人的心目中,傩是神圣的。石邮村每家的厅堂除了神龛和供桌外,绝无其他家什,空旷的厅堂就是一个舞台,村民认为这是傩神的场地,不可擅自使用。
傩戏面具是傩戏艺术的重要特征。面具是一种象征和载体,每个面具都有名称,背后都有离奇的传说故事说明着它的来龙去脉。面具用杨木制成,彩绘颜色鲜艳,敷以油漆,工艺精湛,除实用性外,还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一面鼓,一面锣,爆竹一响就跳傩”就是对傩班活动过程的概括。看客对傩舞的内容似乎各取所需,最认真的是老年人;最沉默的是中年人;最无所谓的是年轻人;但最闹腾的仍是孩子们,最辛苦的则是这些跳傩的“伯”们。不管如何,跳傩舞的那种浓厚虔诚氛围,则是有目共睹的。(朱 垣 撰文/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