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8月04日 星期日

    中医药的医药战略价值

    陈其广 《 光明日报 》( 2013年08月04日   06 版)
    陈其广

        在日前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首届岐黄论坛中,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提出,振兴中医药,就必须将其发展列为国家战略,当前已具备了良好的时机和条件。中医药国情调研专家陈其广的这篇专论深入阐释了中医药所具备的内在战略特性。

     

        尽管“战略”通常被理解为和计谋、定位或模式一类概念密切相关,是人类用主观认识和意志赋予客观事物的,然而笔者认为:为事物内在本质和关联环境因素所共同决定的该事物的战略价值,并非人们从主观认识和意志出发,赋予事物和行为的外在特性,而是因事物自身所具有的方向性、关键性和全局性本质客观存在的内在特性。正因为中医药具备了此种内在战略特性,从而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就至少具备了医药、经济、文化、安全、生态文明及社会等六个领域的战略价值。从最直接的应用领域——医药卫生来看,结合医改的推进,建设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系与国民健康保障体系,是一项非常必要和紧迫的重大国家战略,而唯有中医药才是成功建设这两个体系的战略基石。

     

    我国不可能照搬发达国家医疗模式

     

        当前,国民医疗保障已成世界性执政难题,关键在于:无论采用何种支付方式,只要无法有效控制医药费用吹气泡式的膨胀,现有医保体系的各类支付主体都将难以承受持续增长的医药费用负担,从而迟早引发政治和社会问题。而我国当前以至于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的经济状况都必定无法承受照搬国外所谓“现代先进医药模式”将造成的巨大支付压力。

     

        数据表明:尽管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持续居于世界前列,GDP总量已是世界第二,但人均GDP排名仅位列全球第90位左右,还不及美国的十分之一。目前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比例已达5.2%,人均年卫生总费用超过1820元,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可是美国仅医疗开支就占GDP的18%左右,比我国卫生总费用还高13个百分点。美国人均医疗费用8000美元(超过人民币50000元,其中仅药费就需6000元),是我国的40倍左右。即便如此,这还是我国卫生总费用增速连续多年超过GDP增速,国家财政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从2001年到2011年几乎翻倍的结果。如把美国人均医疗开支水平作为“国际先进医疗水平的服务”标准,仅医疗开支一项,2010年我国就需要67万亿元人民币,而该年我国GDP总值只有40.12万亿元。

     

        因此,以美国为典型的用“尖端的理化检查设备、巨资研发的各类新药和层出不穷的手术新方法”作为技术支撑的高成本的所谓“现代先进医药模式”,绝非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收入水平所能承受的。我国不应该也没有经济能力来追随、沿袭西方发达国家这种将医药垄断企业利益隐身于“高科技”之后的医疗模式。

     

    否定中医药的科学性是片面和短视

     

        尽管中医药和西医药从哲学基点、方法论到直接目标和手段都存在重大区别,但二者都是人类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有效手段。有少数人认为,只有现代西方医药知识理论和方法手段能够解释、验证的医药理论和方法才是“科学”,否则就是“伪科学”。这种认识从否定在任何历史发展阶段人的认知能力都是有限的这一基本事实出发,不但否定了真理的实践性和相对性,而且否定了科学的开放性和渐进性,是一种片面和短视的认识。包容于中医药知识理论中的深邃的中国哲学思想以及广博的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物候学、地理学等知识,绝不能“依样画葫芦”,简单搬用西医药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裁定、套改。我们迄今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乃至人体自身功能效用不计其数,但这并不应成为彻底否定其存在的理由,更不应成为我们永无止境地探索真理的羁绊。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用数千年时间和亿万人生命实践不断发现、创造、积累、检验和完善所形成的,关于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的本质和表象,把握整体和局部的相互作用,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体自身各个部分间的关系,协调运用外部和自身力量来养护健康和防治疾病,从而使人类能与其赖以生存的周边事物和环境有序、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原创、独立、完整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技能体系。中华民族能五千年来生生不息、日渐强盛,中医药的确功不可没,任何尊重事实的人都无法辩驳。

     

        非但如此,即便是生理和心理这两大类所谓“现代疾病”,如若公众都能理解和把握中医药重视“治未病”,强调“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等的特点,相信这些疾病就能在相当程度上被控制在萌发阶段。同时,传统中医药在当代依然勃勃生机,从中医药防治SARS、用古方研发治疗甲流新药,以及在救灾抢险中运用简易方法有效防治部队群体伤病的事例也都不胜枚举。

     

    对生理“弱势群体”更具明显优势

     

        相对而言,中医药学更多是传统农业文明的产物,信守“天人合一”“天人相应”。而人自身也是一个各部分间密切关联的“小宇宙”,患病主要是人体功能出现了问题,如阴阳失衡。因此强调养生——防重于治,强调辨证施治——着眼整体调整,强调“固本培元”“扶正祛邪”——保护和增强患者自身内在的抗病机能。西医药学则是近代工业文化的产物,崇奉人的独立创造能力——“物我两分”“人能胜天”,把人看成是万物主宰——要“人定胜天”。擅长线性的分析还原思考方法,认为人之有病,主要是人体部分物质出现了问题。而医药学就是医者主导,用人造物质和人为手段“努力找病、除恶务尽”。

     

        世界卫生组织曾将21世纪医学发展方向归纳为八个转变,即: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从重治疗向重预防,从对病原的对抗治疗向整体治疗,从对病灶的改善向重视生态环境的改善,从群体治疗向个体治疗,从生物治疗向身心综合治疗,从强调医生的作用向重视病人的自我保健作用,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对照之下,中西两种医药学究竟谁更符合今后的转变方向,应当不言自明。从更广泛、更长远看,究竟哪种医药学对人类与自然“长相厮守”更为有利,同样应当不言自明。

     

        此外,对生理上的“弱势群体”,中医药优势更加明显。例如对于老年病、慢性病,应用中医药结合中国传统特色食疗、心疗等方法,其优越性更是无与伦比,为有效化解我国老龄化社会医疗保障重大难题提供了“定海神针”。可见,从多个方面来说,中医药都具备了成为我国医药战略基石的特性和价值。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医药事业国情调研组执行组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