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8月03日 星期六

    “慢哲学”下的高淳实践

    ——在“慢”中感受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生、寻求经济与民生平衡发展

    《 光明日报 》( 2013年08月03日   01 版)
    高淳的乡间小道。本报通讯员 韩灵丽摄

        到了高淳,就不想离开。这是所有到过江苏南京高淳区的人们的共同感受。

     

        三分山四分水,灰白色的徽派建筑掩映在青翠的竹林中。住着小楼,开着小馆,这里的人气定神闲,怡然自得。正如搬到桠溪镇当瓜农的台湾建筑师庄清泉所言,“我在这里的山水间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令人艳羡的和谐背后,是高淳对发展的独特领悟。“发展的目的不是创造多少GDP,上多少项目,盖多少大楼,而是让百姓过上幸福美好的日子。”南京高淳区委书记吴卫国说。

     

    为发展定什么调子

     

        为发展定什么调子至关重要。对此,高淳曾有3次探索。

     

        第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以“青山绿水换取金山银山”。

     

        过去,高淳很穷,生态环境虽优越,却长期找不到出路。为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高淳兴建了一批工厂,固城湖是高淳的水上交通要道,大批工业企业沿湖而建。在外人看来,高淳发展了,但这些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却没能使老百姓的口袋“鼓”起来,高淳人依旧一穷二白。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因工业污染、生活污水、农业污水和湖内养殖的二次污染等原因,高淳人的“母亲河”固城湖水质严重富营养化,全区70%人口饮用水告急。

     

        形势倒逼下,高淳改变思路,转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是高淳对发展路径的第二次探索。

     

        在各地追着GDP跑时,高淳却主动关停搬迁了湖周边30多家企业,清除8000亩围网养殖,组织湖底清淤,湖面捞草,全面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并为保护固城湖立规。

     

        在全面修复生态的进程中,高淳逐渐摸出了第三条路——“生态立区”。区长沈剑荣说,“山清水秀但贫困落后不行,殷实富裕但环境退化也不行,‘生态立区’就是既要环境美丽,又要人民富裕,这才是真正的发展。”

     

    富与强的辩证

     

        受制于区位、地理等因素,再加上生态修复工程,高淳既没在江苏80年代乡镇企业热潮中异军突起,也没在90年代开放性经济热潮中突飞猛进,但这却为高淳留下了大片青山绿水。

     

        “生态立区”不是穷守这片山水,而是将山水活化,既要乡村美丽,又要人民富裕。

     

        为此,高淳在全省首推差别化考核机制,将生态、科技、人才、文化、民生等考核指标权重提高至70%,在产业与生态之间取环境长利、舍经济短利,在政绩与民生之间取普惠于民、舍急功近利,在速度与效益之间取质量优先、舍武断前行,使高淳科学发展的空间效应不断释放。

     

        大山深处的桠溪镇,曾是高淳最穷的乡镇,2006年,政府把最后一家化工厂迁出了镇,并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07年,政府先后投入8亿元在蜿蜒的山间铺设水泥路、进行环境治理、对开展乡村旅游的村民给予补贴。

     

        如今,一条48公里长的“生态之旅”景观带连缀起6个行政村,串起2万人口的致富路。

     

        谈起生活的变化,桠溪镇大山村村民芮红星乐得合不拢嘴:“4年前,区里扶持我们开发农家乐,给我家免费刷外墙,还送来桌椅和餐具,现在一年能有十七八万元收入,比我以前在外地做木工翻了一倍多。”

     

        2012年,高淳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3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110元,分别升至全省第9位、第13位。

     

        与百姓的富裕相比,高淳政府的财政却并不宽裕,全区80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70%被划为生态涵养区,不允许开发工业,30%的开发区又坚持拒绝一切有污染的企业,这让政府少了一大笔财政来源。对此,吴卫国说:“我们把‘富民’摆在‘强区’前面,用‘小财政’体现‘大民生’。”

     

        富与强,很多地方首先追求的是强,期望在强县、强市的过程中带领百姓富裕,而高淳却以富为先、强为副,以百姓富裕为强县的基石。

     

    慢与快的哲学

     

        2010年,当各地都忙于快速发展时,高淳却在桠溪建成全国第一个“国际慢城”。

     

        确实,从经济总量上看,高淳在江苏众多强县中的排名并不靠前。但是,对于“慢”,高淳人的理解却并不简单。

     

        “高淳发展之‘慢’,除客观区域条件局限所致,更主要的是高淳多年来坚守一个基本价值选择,即将老百姓的基本利益和权益放在首位,凡损害老百姓生存条件、破坏老百姓生产资源以及带给大自然生态灾难的项目,高淳历来不予引进。这是高淳经济长期坚守的底线。”吴卫国说。

     

        有专家指出,高淳发展刻意之“慢”,实际上是建立在清醒判读与智慧选择基础上的“稳”。这正是高淳长期坚守科学发展观中所隐含的一种深刻而颇具特色的价值理念,也是高淳不为社会潮流所动,至今保有苏南最难得的生态资源的背后原因。

     

        事实上,这也让高淳储备了后发潜力。

     

        最近,台湾统一企业与高淳签订的项目正式在高淳经济开发区开工,该项目投资15.58亿元,将建成统一企业在内地最大的生产基地。统一企业一名高管告诉记者,他们走遍江南所有打“生态牌”的地方,仍觉得高淳最好。

     

        在“慢城”概念的吸引下,各类投资项目、游客纷纷涌向高淳。近五年,来高淳的游客由98万人次提高到344万人次,旅游收入由5.78亿元提高到30.8亿元。(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韩灵丽)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