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8月02日 星期五

    凡有翻译处,就有这片“云”

    ——写在中译成立40周年之际

    《 光明日报 》( 2013年08月02日   07 版)

        7月30日上午10点,高级口译员侯海强在译员坐席上作着准备。接听电话、问候、接通第三方、实时翻译,虽然已经练习过几百遍,但她依然一丝不苟,深情专注。再过4个小时,“译云”就要上线,客户打来的电话会在多语言呼叫中心响起,承担首次翻译任务的,就是侯海强。这不仅是侯海强的第一通电话,也将是中国翻译人的第一通电话。

     

        对于跨入不惑之年的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来说,这通电话,来得恰逢其时。

     

    老翻译 新构想

     

        在中国出版集团旗下的数十家出版机构中,40岁的中译,历史说不上长,体量算不上大。但在中国的翻译产业领域,中译是名副其实的“老大哥”。

     

        时间回到1973年。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已经两年,联合国有大量会议文件、宣传资料需要被译成中文。而此前的20多年,有更多的积压文件还没有翻译。此时,曾任中国驻苏联使馆一等秘书兼新闻专员的缪群,正在干校劳动。他突然接到通知,调任商务印书馆办公室主任兼“联合国资料小组”负责人,任务是翻译联合国资料。随后,缪群和17位从干校调回的翻译、出版专家,组建了“联合国资料小组”,开启了筚路蓝缕的创业之路。这就是中译的前身。

     

        几经风雨,40年前的那个18人小组,如今有了300多名员工,20多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0多人被中国译协授予“资深翻译家”称号。40年前,前辈们日以继夜翻译联合国文件、出版联合国读物,无暇他顾;40年后,在奥运会、亚运会、世博会的现场,人们总能见到中译译员的身影,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人们常会闻到中译版文学经典、文化名著的缕缕书香。

     

        40年前,一捆又一捆的联合国文件堆在那,中译人不得不译。现在的情形有些相似,信息化时代,传统的翻译、出版显得有点儿跟不上节奏。总经理林国夫清楚,中译这个业内“老大哥”,再也不是“独一处”了。20世纪90年代,全国已有几百家翻译企业,近几年更是发展到上万家,职业翻译也是迅猛增长。聚集着众多顶尖翻译人才的中译,不得不思考中国文化对外翻译出版的新路。

     

        一个构想浮出水面:无论通过电话、短信,还是电子邮件、网络视频,译员都可以提供语言服务;通过这个网络平台,用户可以“淘”到心仪的译员,可以参与开放的新闻翻译、图书翻译、字幕翻译,也能搜索、调用翻译语料数据库……它叫“译云”,凡有翻译处,就有这片“云”。

     

        2013年,中译没有选择举行一场风光的纪念活动,回顾40年的辉煌,而是等待那一声电话铃响,开启中译的新路。

     

    信息化 再上路

     

        技术总监陈国艮不停穿梭于译员座席和设备室之间,做着最后的调试,鼻尖上冒出了几滴汗珠。4小时之后,对于他同样重要。

     

        几个月前,陈国艮还是一家知名IT企业的技术总监,呼叫中心平台、视频会议平台做了不少,“一个又一个项目,大同小异。就好像替人家刷墙,刷完墙,这墙跟我就没什么关系了。”现在,虽然还是呼叫中心、视频会议,但陈国艮在新鲜的语言服务领域,可以把远隔万里、语言不通的人们汇聚在一起,畅快沟通,他乐意在这块领地深耕细作,看着它一点一点长大。

     

        同样迎来收获的,还有于洋。这位中译公司副总经理,2012年底受命组建中译语通公司,开发“译云”。不到一年时间,这位技术“菜鸟”对web2.0、HTML5、IPV4这些术语已是非常熟稔。更重要的是,作为中译的首席同声传译,于洋明白,中译最为独特的文化价值在于翻译。于是,他这样要求译员:在视频会议中,译员要通过发言者的语气、语调、表情、手势感知会议气氛,准确传递信息。于是,他这样要求技术人员:在多方通话时,听者既要听到译员的翻译,又要能知晓发言者的语气、语调,与会者需要随时调整各方声音强弱,获取所需信息。

     

        2014年的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译云”将首次接受大型博览会的考验。青岛市外办副主任冯斌说,青岛世园会使用“译云”,是因为它改变了从前预约译员到场的会议模式,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发展智慧城市,“译云”也将成为重要的文化基础设施。

     

        在中国出版集团总裁谭跃看来,“译云”的上线是出版产业在现代化、国际化、数字化趋势下的一次突破,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有益尝试。

     

        下午2点,北京石景山,译云多语言呼叫中心,一阵电话铃声响起,侯海强自信地接起了电话……(本报记者 杜 羽)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