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8月02日 星期五

    挖山不止不如搬家进城

    ——成都龙泉驿区科学避灾的生态移民之路

    《 光明日报 》( 2013年08月02日   01 版)
    移民前山区生活的窘境。
    移民后良好的学习环境。
    移民后学生有了稳定工作。
    下山后的幸福生活。 均为本报通讯员 梦安摄

        编者按

     

        广袤山区,特别是生态脆弱区,地震、滑坡、泥石流、旱涝等灾害频发。如何在这些地区寻找一条科学避灾之路,实现群众安全、致富,是各地一直在探索的课题。

     

        成都市龙泉驿区从深化城乡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角度切入,对龙泉深山区饱受灾害困扰的极旱、极贫群众实施生态移民,通过用好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所产生的级差地租解决农民的搬迁、安居、社保等费用,实现了农民变市民、群众奔小康,并且为生态建设和农村规模化经营腾出了空间,成为科学避灾与城乡统筹结合、农民利益最大化与发展集体经济结合的崭新尝试。

     

        7月,行走在龙泉山腹地——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万兴乡大兰村,记者看到,从山脊到沟谷的上百米高差形成一道道幽深的峡谷,绿色铺满山岭。村子已经人迹稀少,过去群众的宅基地如今已经全部复耕,各色绿化苗木长势正旺,一派生机勃勃。

     

        而在几年前,这里完全是另一幅光景。那时,1600多名乡亲住在大兰村的几条沟壑间,夏天四处滑坡塌方,冬天家家缺水,苦不堪言,仅有的坡地因贫瘠产不出东西,世世代代受苦受穷。如今,全村实行了生态移民,住进了城里,有了社保,还在城里就业,日子与过去相比是天壤之别。

     

    颠沛流离的山区生活

     

        在龙泉深山区里群众的日子有多难?龙泉驿区农村发展局局长杨伟用两个词概括:极旱、极贫。

     

        龙泉山位于成都平原东部,是横亘在川西平原与川东丘陵间的一座山脉。海拔不高,但因突兀在成都平原旁,颇为巍峨高耸,坡陡谷深,一直是川东进出成都平原的门户。龙泉山主要由松散的页岩组成,山体破碎,蓄不住水。

     

        龙泉山区十年九旱,每到冬季便塘堰干涸,村民的精力都花在找水上。每年龙泉驿区仅给受旱群众送水便达2800多车。由于条件限制,山区群众遭遇一系列困难,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增收难、安居难、保障难,成为群众挥之不去的梦魇。更为致命的是,龙泉山区滑坡塌方等灾害频发,群众生命财产饱受威胁,防灾难困扰山区干部群众。如今,龙泉驿区地质灾害点有400多处,政府和群众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监测、治理和避灾。

     

        在龙泉驿区茶店镇,胜利村党支部书记王春贵为这个雨季而焦虑。村上有6个地质灾害点,对109名村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威胁,得派专人随时监控,村里也轮流有人值班。每每接到下雨警报,王春贵就得组织全体村民转移,安排群众的应急物资。仅今年,还没搬进城的村民就已经集体临时转移了4次。

     

        这样颠沛流离的生活,村民陈建琼早已身心俱疲,她渴望尽快生态移民,早日下山。村里已经有部分乡亲等不及了,提前下山到平原区去种菜。

     

        对于龙泉山区群众的窘境,龙泉驿区可谓年年扶贫年年贫,近年来累计投入的修路、供水、灾害防治等扶贫资金达数千万元。近年,龙泉驿区委区政府开始思考从根本上防灾减灾,认为“愚公移山的精神可嘉,但方法不足取,与其挖山不止,不如搬家进城。”

     

        这两年,龙泉驿区在万兴乡大兰村、胜利村等6个村开始尝试生态移民,通过将山区群众搬离不适宜居住的生态脆弱区和地质灾害多发区,让其进入条件更优越的城镇进行安置就业。如今,龙泉驿区已经完成6个村、1.96万名农村群众搬迁进城,彻底告别年年避灾年年灾的苦难日子。 

     

    一次彻底的城乡统筹

     

        山区农民搬家进城看似简单,其实牵一发而动全身。在龙泉驿区,搬家进城是一项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工程。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土地、住房、身份这三个要素是绕不开的话题。简单的做法是将分散在农民手中的土地进行流转,实行集中经营,这一方式动了土地、提升了生产效率,但农民的住房、身份都没有触动。升级的做法是对农村土地进行流转,实行集中经营,对农民的住房实行撤小院建大院,搞集中居住。由于这样的集中居住,旧的生产方式被打破,但新的生产方式尚未建立,难以提供充足就业和养老等支撑,农民的后顾之忧并未根除。

     

        龙泉驿区决心“动地、动房、动人”,用城乡统筹发展的方法,通过生态移民的途径解决龙泉山区群众的生计问题。

     

        “我们用好用活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龙泉驿区副区长陈茂禄介绍,这项政策就是将农村宅基地的减少和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挂钩,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获得的级差地租收益用于山区群众的生态移民安置。

     

        以大兰村为例,全村有468户、1646人,面积9.25平方公里,宅基地总面积373.25亩,产生经营性建设用地挂钩指标362.1亩。如果这362.1亩土地投放在龙泉驿城区,可有数亿元收益。移民人均成本25万元,项目总投资4.1亿元。

     

        陈茂禄介绍,龙泉驿区引入市场资金参与土地综合整治,让大兰村农民进城居住,人均免费拥有35平方米城镇住房,统筹配置10平方米商铺,并被纳入城镇社保范畴,同时将宅基地拆除还耕,山坡地退果还林,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民实现了充分就业、充分安居、充分保障,从根本上转变了生产生活方式。通过生态移民,大兰村1600多人全部实现了从农民到居民的转变。

     

        如何让老百姓搬得愿意?万兴乡党委书记张华林说:“自始至终充分发挥农民群众改变自身命运的主体作用。”龙泉驿区坚持“三问于民”:干不干,问需于民;怎么干,问计于民;干得好不好,问效于民。在万兴乡,100%的农民提交了申请书,签订了移民协议。

     

        在龙泉驿同安街道丽阳社区,涉及22个村民小组、5200余人的大搬迁将在明年春节前完成。全体村民生态移民前有875亩宅基地,实施生态移民后,用104亩土地建好了村民的城镇住宅,用50亩进行商业开发,增强群众的生活保障。另外700多亩用以土地增减挂钩,投资3.1亿元,全村不花一分钱,就实现了全村群众从村民到居民的转变。村里的1万多亩土地搞集约化经营,形成多姿多彩、安居乐业的丽阳农庄。

     

    让农民彻底融入城市

     

        龙泉驿区西河镇滨河绿洲社区,紧挨着万兴乡胜利村新建的移民安置点,西河镇文化活动中心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就设在旁边。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在这里都可以享受欢乐。

     

        河绿洲社区有两万多人,其中山区生态移民就有1万多人。西河镇依托龙泉驿区国际汽车城,正打造汽车配件及汽车贸易产业,就业岗位不断增加。生态移民的山区群众只要参与就业培训掌握一定技能,就能在这里实现充分就业。

     

        张代凤惬意地享受着城市带来的诗意生活。当年,她和大兰村村民安置进了龙泉驿城区,她选到了龙兴小区一套119平方米的三居室,小区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因为社保大头由政府一次性缴足,进城后,她在一所幼儿园上班,一个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单位帮助缴社保个人部分,自己没了后顾之忧。

     

        农民进城,核心还是解决安居兴业的生存问题。陈茂禄说:“我们用综合服务让每一位群众尽快融入城市!”

     

        龙泉驿区推动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按照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标准,配套完善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幼儿园、中小学、菜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形成15分钟公共服务圈。同时,成立社区社会服务中心,探索“专业社工”“志愿义工”等形式,满足生态移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

     

        通过组织培训、创业服务等措施,让移民群众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让适合农业的群众承包大片流转土地或者进入园艺公司,让年轻群众进入车间工厂,让富于激情的群众创业经商。成都大学对大兰村持续3年的生态移民追踪调查显示,在887名劳动力中,863人就业并获取相应的报酬,约80%的劳动力工作的单位数量在1至2个,说明绝大多数群众就业稳定。

     

        去年,龙泉驿区生态移民的群众人均收入15550元,是进城前的1.8倍。

     

        实际上,工资收入仅是龙泉驿区生态移民群众收入的一部分。在生态移民制度设计中,投入0.7亿元为符合条件的1607人购买了社会保险,男满60岁、女满50岁以上的408人已按月领取养老金。每个村民统筹配置10平方米经营铺面,成立股份合作社,年租赁收入可进行集体分红。同时,村股份合作社引入相关开发公司,组建新的农业公司,对集体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在大兰村,集体经济资产如今已超过9800万元。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万本根分析,现代农民尤其是80后、90后农民,更熟悉城市生活,不愿意甚至不会干农活,也不熟悉农村情况,只是因为他们的生产资料在农村,在生活的城市一无所有,所以还与农村有联系。龙泉驿区帮助农民将农村资源转化为城市资产,彻底在城市扎下了根,这样的农民进城才是彻底的。

     

        在进行多次生态移民试点后,龙泉驿区正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准备全面帮助山区余下的40个村、6.44万农民根本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彻底告别艰难困苦的穷山村,走入城市。(本报记者 李晓东 危兆盖)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