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8月01日 星期四

    消费观察

    音乐节“扎堆”:繁荣还是泡沫?

    邱 玥 《 光明日报 》( 2013年08月01日   16 版)

        自2000年迷笛音乐节创办至今,短短12年间,“音乐节”这个新兴演出形态在国内迅猛发展、遍地开花:2009年,国内音乐节数量达50余个;2012年,音乐节数量已“破百”,且仍在急速上升中……五花八门的音乐节接踵而至,在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音乐节中,能让人记住的寥寥无几,能年年如约而至的还是迷笛等少数老品牌,大多数仅在“昙花一现”后便销声匿迹。音乐节“扎堆”的背后,究竟是繁荣,还是泡沫?

        应当看到,音乐节这种演出模式能够让音乐融入生活,为许多独立、小众,甚至不知名的音乐人提供了展现个人才华的平台,让更多人感受到现场音乐文化的魅力。与此同时,音乐节的繁荣,也慢慢拉动了周边产业与当地经济的发展,不少地方甚至因此财政收入翻番,足以说明音乐节的经济价值。但是,现在不少音乐节的举办更多的是从经济利益出发,给人的感觉就是形式大于实际,大众的参与逐渐有着一种看热闹的心态,音乐节市场还未兴盛就出现了一定的审美疲劳,在根本上违背了音乐节举办的初衷。

        一方面,受困于数量猛增,音乐节内容同质化趋势凸显。记者在体验了几次音乐节后发觉,现在的音乐节基本都是一样的模式——几个摇滚乐队、几个流行大腕、几个电音DJ……音乐行业的发展速度跟不上音乐节的骤然喷发,新生力量还没有成长起来,国内具有户外表演实力又有号召力的乐队和歌手有限,而音乐节又都集中在5月至10月举办,造成了各地音乐节千人一面的尴尬。

        另一方面,音乐节上赠票泛滥、交通不便、硬件服务滞后等多种问题也不容小觑。上周末,老牌音乐节——张北音乐节在中都草原火爆开唱,人们在享受热烈的狂欢气氛之余,也对音乐节接待条件与之前宣传间存在的极大落差抱怨频频。由于接待条件有限,主办方没有提供专门的饮食住宿及交通服务,游商小贩乘机获利。“普通农家院住一晚竟然要三四百元!”“一条又瘦又小的烤羊腿就卖248元,太黑了!”“场地太偏,光找地方停车就绕了将近1个小时!”

        作为一个远离城市的户外大型群体活动,音乐节拼的绝不只是音乐。曾有业内人士指出,一个真正出色的音乐节起码要做到三点,一是登台乐手的阵容,必须保持一定的水准,二是地理位置要与众不同,三是管理能力。在国外,成功的大型音乐节对提高城市国际知名度、提升城市文化品牌起着非常重要的传播作用,甚至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作为世界上唯一张扬哥特风格的音乐节,德国莱比锡哥特音乐节自1990年创办以来,每年都会吸引数以万计的狂热粉丝。连续五天的音乐节期间,街道上充斥着暗黑系装扮的青年男女和哥特式音乐的夸张节奏,整个城市都显现出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氛围,令人感觉似乎走进一部电影中。

        与国外相比,国内的音乐节在外形上已十分接近,并且形成了“迷笛”、“草莓”、“热波”等音乐节品牌,下一步应着眼于内部细节改造,让每个音乐节都要体现出本地文化内涵和特色,远离跟风和复制。中国有600多个城市,随着音乐节这种模式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今后一定会有更多的音乐节不断涌现。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可以选择不同的大型音乐节活动作为自己的城市文化品牌,提供相对固定的场地和配套设施,加以规范管理,将音乐节品牌建设与提高城市知名度融为一体,以音乐节带动城市的特色经济文化建设,相信我们离音乐节的春天就不会太远了。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