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36.6万平方公里,生活着藏族、蒙古族、汉族、回族等各族群众。自2005年国家批准建立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来,这里生态环境改善了,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与此同时,民族文化生态保护也取得丰硕成果。
推陈出新的制陶技艺
7月24日下午,在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县香达镇的囊谦藏族民间黑陶工艺有限责任公司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囊谦黑陶的传承人白玛群加正在指导残疾人徒弟制作陶壶。白玛群加在国内外各种民间艺术大赛上多次获奖,说起囊谦黑陶来滔滔不绝。
上世纪90年代末,有人偶然发现囊谦有黑陶出现,只有一个老艺人扎旺会这门手艺。白玛群加学会了这种工艺繁复的黑陶制作和烧制工艺,而且不断摸索着推陈出新,在黑陶工艺品中加入现代和多民族元素,他也成为了国家认定的囊谦黑陶的唯一传承人。在政府的支持下,白玛群加的黑陶工艺公司日益壮大,收入倍增。白玛群加最得意的作品,是一个在很多博览会上获奖的莲花壶。他对记者说:“我舍不得卖掉它,我能听到黑陶在唱歌,歌里的意思很多啊!”
87座寺院恢复重建
三江源地区的绝大部分居民是藏族,他们信奉藏传佛教。在这里,民族文化和宗教水乳交融。寺庙建筑、藏戏、法舞、“格萨尔”艺人的说唱等,都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单在玉树州境内,就有各派藏传佛教寺院190多座,约占青海省藏传佛教寺院总数的1/3。2010年玉树地震震后,中央专门拨付9.9亿元重建资金,加上5亿元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资金,受损的87座寺院及其他宗教活动场所得以恢复重建。历经3年,现在重建和修复工程基本完工。
具有750多年历史的禅古寺,有3000多座佛像、十几万册经书,在地震中受损严重,被列入了重建名单。7月19日,记者来到巴塘草原,依山重建的禅古寺金碧辉煌。这天,正逢青海省委书记骆惠宁到寺院检查工作,寺院的住持洛卓尼玛活佛向骆惠宁汇报了寺院的情况,感谢党和政府对寺院重建的支持。
嘉那玛尼石堆为全民祈福
7月19日,艳阳高照,记者来到玉树县结古镇的新寨村。这里的嘉那玛尼石堆有25亿多块玛尼石,是世界上最大的玛尼石堆。地震时,嘉那玛尼石堆受损严重,经过3年重建,现已焕然一新,佛殿、佛塔、转经回廊崭新如初。
这里既是宗教活动点,又是一个旅游胜地。记者问以后是否会卖门票时,结古镇党委书记、藏学硕士藏拉说:“信教群众到这里来是为了祈福,所有到这里的游客转转玛尼石堆,也是一种祈福,嘉那玛尼石堆是为整个中华民族祈福的,怎么能卖门票呢?”
独特的玉树文化现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三江源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得以释放,一大批文化和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大量风靡藏区乃至全国的文艺作品。
玉树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但就是在这里,涌现出了昂嘎、更嘎才旦、昂旺文章、扎西多杰、江让才让等一批诗人、作家和作曲家。他们创作的歌曲《康巴汉子》《妈妈的羊皮袄》《青海人》《爱琴海》和长篇小说《康巴方式》(1、2)、《灰飞》等,都得到了大众的热捧。一个偏远的康巴藏区,井喷式地出现这么多作者,创作出了这么多优秀作品,人们称之为独特的玉树文化现象。记者曾就此求解于诗人昂旺文章,他笑着说:“我想这是一种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吧。写作,也是一种责任。”
7月23日,记者从澜沧江源头县杂多县向囊谦县行进,在进入囊谦县境内时,路边接连闪过了几块内容同样的提示牌上写着:“请打开囊谦藏语调频广播95.5MHZ”。囊谦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多杰说,囊谦调频广播开办时间不长,办广播的4个年轻人每天要播出4个小时的自办节目,老乡们特别愿意听,因为讲的都是自己身边的事,唱的都是老百姓听得懂的歌。(本报记者 刘 鹏 尕玛多吉 宋喜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