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自然界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常常趋于一种稳定或平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系统内部所有成分彼此相互协调。
社会上的人才之生产、使用、流动、配置、退出等,也可以用生态平衡的理论及实践来加以思考与改进。笔者认为,从生态视域重新思考人才问题,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人才工作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而言,越是高级人才,对环境的要求越是高,越是苛刻。试想,把一头大鲸鱼引进一条小河沟,它能生存、生活下去吗?
1、人才生产不宜类别失衡
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转,需要各种各类的人才为之服务。这就要求人才生产系统能够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各种各类的人才,而且各种人才的数量应该有一个大致的与社会需求适应的比例。
众所周知,我国的人才生成主要依靠大中专院校,但是长期以来,这些学校在专业设置与培养数量上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如果把人才培养看作“人才生产”,把人才使用看作“人才消费”,那么就可以说,现在人才的社会“生产”与“消费”严重失衡。人才类型主要是靠专业设置来调节的。你的专业设置大量对准“当公务员”,对准“当科学家”,中国社会的就业结构哪有那么多的位置等着你前来就业?所以那些高高兴兴被招进校园“好听专业”的学子们一毕业就成为失业者。
在河北邯郸,技工脱子林拥有自己的创新工作室,成为邯郸钢铁公司的技术专家;在广东深圳,有企业以高于博士生的工资价格急聘高级技工。这实际上都是人才市场的“自我调节”行为。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学者说得好:“如果世界上的学校都成了哈佛,那社会就会崩溃;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拿诺贝尔奖,那社会也要崩溃。”任何一个社会,在建立高水平大学吸纳优秀学生的同时,起码应该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进入职业学校,从而承担社会所需求的不同行业的工作责任,哪能个个都去当公务员、科学家呢?
改变这种人才生产类别失衡的状态,需要全社会包括家长与学生在内的众多的人达成共识,需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更需要国家运用行政杠杆来加以有力的调控。在这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媒体舆论部门,各级各类学校都是应该也能够有所作为的。
2、人才引进不能生态错位
随着“千人计划”的实施,不少地方开始从国内外引进各类高端人才,而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教育是基础,引才是捷径,“两条腿走路”总比“一条腿走路”好,这是正确的、必要的。
但是,在各地人才引进的竞争中,我们看到有的地方总想把外国、外地“重量级”人才引入当地作为追求目标。可不少地方费力引了多年,也没有引来“重量级”人才,总感到自己的努力已经到头了。是不是外面的人才“嫌贫爱富”?
其实,这是陷入了一种认识论上的误区。生态学告诉我们,任何一种生物都有其生态位。人才也有其生态位。一般而言,越是高级人才,对环境的要求越是高,越是苛刻。讲白了,就是一般环境难以满足其生活、工作条件。试想,你把一头大鲸鱼引进一条小河沟,它能生存、生活下去吗?回答显然是不行的。因为小河沟不具有大鲸鱼的生态位。从这样的理解出发,任何地方引进高端人才都应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人才生活、学习、工作所必需的条件出发,看看究竟实际不实际。完全没必要盲目攀比引进来的是不是“重量级”人才。
人才生态位理念告诉我们,人才不是越高级越好,而是越适用越好。人才引进,不要看别人引进什么人才,而要看当地需要什么人才。对于人才引进工作者来说,首先需要认真研究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特别是产业发展目标。研究当地未来的重点行业、支柱产业、战略领域。如果将来重点发展的是高新技术、生产性服务业,那么你就瞄准这一类的高端人才,完全没必要同别的地方盲目展开竞争。人才引进,归根结底是产业形态需求决定人才类别需求。
如果本地企业、本地组织确实需要引进某种高端人才,而当地条件一时又不具备,怎么办?办法就是实行“柔性引进”。在计算机与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以网络做平台,以资金做纽带”已经可以实现“天下人才天下用,天下人才为我用”。一上互联网,天涯若比邻。更何况对人才还可以采取“候鸟式”“攻关式”“咨询式”等多种多样的用人方式。这样一来,就消除了人才生态位的障碍,实现了远距离的互利双赢。
3、人才竞争不可赢家通吃
自然世界,鱼翔浅底,鹰击长空,龙跃云津,虎啸高山。不同类型的人才也各有自己不同的发展方向、竞争目标,不同的价值追求,并以不同的方式贡献于社会。
为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世界著名社会哲学家迈克尔·沃尔泽提出“复合平等论”,反对“赢家通吃”。他主张,要将不同的社会领域尽可能区隔开来,既允许每个领域有各自的优胜者,又要防止某个领域的优势者跨界扩张到其他领域。在这样一个社会,钱是有用的,但绝不是万能的;权是有用的,也不是万能的。把话讲得明白一些,就是要“各行其道”,“百舸争流”。这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启示。
反观我们的社会,已经出现了严重有碍于社会公平竞争的混乱现象。比如,有的当官的,争着大捞其钱;有的做学问的,争着上行政级别;更有甚者,既要争官、又要争钱、还要争着当“院士”,大有“通吃天下”之势。我们并不否认世界上确有在多个领域都表现卓越的人,但这种人少之又少。就以英国大科学家牛顿为例,他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自然哲学等方面都有杰出成就,可是自从他当了议员后,开会从不发言,估计是发不出什么言。有次开会他站了起来,人们以为他要发言,没想到他是要求把窗户关上。
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人才观的今天,造诣深厚的专业技术人才去担任行政职位,我认为是最可惜可叹的。前些年,有位在“转基因羊”和“转基因牛”方面做出令世界瞩目业绩的科学家,突然从公众视野中消失。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当官去了。其实,正如他自己所说“做官最毁科学家”。为什么?一是做官以后,行政工作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二是很容易被各种各样的光环冲昏头脑,忙于各种应酬,结果一事无成。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官员并不缺少,而科学家非常短缺的国度来说,损失实在太大了。
要改变这种人才价值取向扭曲与竞争目标失衡的状态,需要大力倡导科学人才观,进一步叫响“行行出状元”,“人人可成才”。人才只有贡献大小之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当然,更为重要的是,需要从制度建设层面切实解决“竞争轨道区隔”“人才待遇调整”等实际问题。只有制度,才具有巨大的规制力量。这是需要认真抓紧的。
人才生态平衡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动态的过程。从不平衡到平衡,再到新的不平衡,螺旋上升,是为发展。笔者撰写此文的目的在于倡导从生态视域,对人才问题作观察,以利于寻找解决人才问题的新思路,新的切入点。“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作者系中国人才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著名人才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