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7月31日 星期三

    来自大洋的未了真情

    付文韬 《 光明日报 》( 2013年07月31日   06 版)
    照片为付文韬(左)在6900多米的深海中作业。新华网

        编者按

     

        再有几天,“蛟龙”号就要到达太平洋的作业区,去执行试验性应用航次的第二阶段任务。与别的行业不同,海洋人每次出航,短则一两个月,长则一两年。别离,是寻常事。然而不管漂在哪一片海域,海洋人的心头装着沉甸甸的责任,也装着柔情爱意。“80后”付文韬是“载人深潜英雄”,也是许许多多有着浓厚家国情怀的海洋人中的一分子。以下是他应本报之约,于7月29日从太平洋的“向阳红09船”上发来他忙里偷闲撰写的手记。寥寥数百言,对家人的爱和牵挂,对海洋强国战略的强烈责任,跃然字里行间。

     

        “蛟龙”号又一次满载着祖国和人民的期望、祝福,向着今年应用航次的第二阶段起航。7月19日,迅疾的夏雨中,弥漫着别离的愁绪,母船缓缓驶离厦门,奔赴太平洋。在船上挥舞着手臂,向朋友们告别时,我的心里,又多了一份甜蜜的牵挂。

     

        “蛟龙”探秘南海的试验性应用第一航段期间,我的儿子呱呱落地了。身为父亲的我,没能听到他的第一声啼哭,也没能守候在妻子身旁。两年前,她曾不经意时说过一句话:我最担心的,是宝宝出生时你不能陪伴在我的身边。我把这句话记在心底,心想一定要看着儿子出世。但这一天真的来临时,我却又在海上了。

     

        7月中旬,当第一航段的任务结束靠港,又完成了在北京的工作后,我急切地搭上了最早一班回西安的飞机。飞机晚点了5个钟头,但我在座位上边着急边对自己说,不要生气,带着一肚子气去见宝宝不好。夜里11点赶到西安的家时,一眼见到躺在小床上的儿子,他正睡得安稳,眉眼、鼻子、嘴巴依稀看出我的模样。我抑制着内心的激动,仔仔细细观察着他,看他伸腰、蹬足、张嘴哈欠,看他急促地吃奶时,又不得不停下来呼吸几下再继续,吃着吃着头歪歪睡着了的小模样。他这么的柔弱,眼睛还只能模糊感受到光线,饿了会挥舞两只小手……这怎能不让初为人父的我生出最强烈的怜爱和保护欲!但是,这两天三夜的父子初面和团聚太短暂了,时间过得太快。“蛟龙”号又起航了!

     

        或许因为多了一份对儿子的牵挂,这一次的出海,心情凝重了很多。坐在“向阳红09”船上,望着波澜壮阔的海水,我不愿去想,我的宝宝第一次眼睛能看清四周时,他爸爸不在视野里。但是,正如爱上一个人,就会去爱她的全部,我们选择了海洋事业,虽然收获了成长、成功的喜悦,但也要忍受我作为儿子、丈夫、父亲——三个人生中最为重要的角色责任的缺失。也许是感同身受吧,儿子的出生,让我深深体会到了“蛟龙”海试几年中,那些为了“蛟龙”入海而坚守岗位的队员们的艰辛。每一个“海试宝宝”的降临,是他们心头一份最深的牵挂和不舍。

     

        作为新一代的海洋人,我们无疑是幸运的。蛟龙腾飞,国富海兴,我们有幸在深海这片新的领域不断开拓。我相信和期望,某一天回首时,我们仍会为我们选择了祖国的海洋事业而骄傲和欣慰,我们会说,所有的拼搏和奉献,无愧于时代、无悔于人生。(本报记者 袁于飞整理) 

     

        资料链接

     

        付文韬:中国首批受训的两名潜航员之一,今年5月获得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载人深潜英雄”称号。在4年海试期间,他见证了“蛟龙”入海从1000米到7000米的跨越。在“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海试的51次下潜中,付文韬下潜了19次,其中11次是作为主驾驶。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