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7月30日 星期二

    有希望,就会有力量

    ——芦山地震百日前夕重访雅安灾区

    《 光明日报 》( 2013年07月30日   04 版)
    芦山体育馆安置点中,小朋友们正在做游戏。本报通讯员 鲁磊摄

        7月29日,是“4·20”四川芦山地震过去整整一百天的日子。

     

        芦山地震百日前夕,带着对灾区群众的牵挂,我们再次踏访芦山县、宝兴县、天全县、雨城区等地震重灾区,见证这里的重生力量。

     

    地震毁了房屋,但摧毁不了斗志

     

        走进天全县思经乡民主村,沿着通村公路两旁,一边是整整齐齐的蓝色救灾帐篷,一边是已经开建的新房。

     

        61岁的杨德云老人是村里第一个自建房屋的人,可建房之初,亲戚朋友都劝他:“你这么大年纪何苦呢,国家的政策还没下来,再等等吧!”

     

        “这个事儿越拖越麻烦!政府肯定是会帮助我们,可是自己也得努力啊!”杨德云告诉我们,他父亲已经82岁了,如果不加紧把新房建起来,冬天到了就不好过了。

     

        村里有一家建房了,其他人也都坐不住了,纷纷加入到重建家园的队伍中来。到目前为止,思经乡304户分散重建户有104户已经开工。

     

        也是在天全县,王青春养的跑山鸡就要出栏了,她高兴地给村干部打电话,说一定要请我们去看看。

     

        在仁义乡张家村,大片大片的竹林底下,几千只跑山鸡已经长成,王青春说卖了就能挣三四万元。可是就在三个月前,这位村里的养殖能手曾一度感到绝望。

     

        地震让王青春家的十几个圈舍全部垮塌,半大的鸡仔被砸死了4000多只。“看着地上的一片死鸡,心里真比刀割还难受,喘不过气儿啊!”谈到不久前的灾难,王青春还是忍不住眼中的泪水。

     

        “不管怎么说,日子总得过下去,大不了就重头再来。”王青春咬着牙度过了最困难的三个月,她的一句话让我们很感动,“地震可以摧毁房屋,但摧毁不了雅安人的斗志!”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不屈的脊梁

     

        再次来到芦山地震震中的芦山县龙门乡青龙场,两个月前成片的“帐篷小区”已经无影无踪,就在离原来“帐篷小区”不远的地方,一座由驻村解放军搭建的木板屋安置点拔地而起。

     

        牟成秀老人今年67岁,膝下三个儿子都在外打工,如今她就住在木板屋安置点的老年中心里。安置点的老年中心里居住了12名80岁以上的老人、11名70岁以上的老人、4个残疾人和1个特殊伤员,中心还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情况配备了专人进行看护。

     

        “这都要感谢党、感谢解放军啊,如果没有解放军帮我们搭帐篷、搭板房,像我们这样的老年人根本一点办法也没有。”牟成秀说。

     

        在安置点有一个叫杨洪勋的老人,地震让他家损失惨重,由于受到山上滚石的威胁,他和其他27户都被集中安置在村委会前的坝子里。家不能住了,可是每天还得来回两趟十几里山路,去给幸存的猪、鸡喂食。

     

        “现在的条件已经很好了,要不是政府管,我们早就没有了,现在不管怎样,就是要活下去。”杨洪勋老人满眼含泪。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坚强的脊梁,在灾区,我们看到了人民子弟兵为群众遮风挡雨的脊梁,看到了杨洪勋自力更生、不屈不挠的脊梁。

     

    迈向希望,迈向新生活

     

        在芦山县体育场安置点,我们见到了李茂芦、李腾娇父女俩。“4·20”地震时,李茂芦将女儿裹紧,抱在怀里就往楼下跑。在楼梯上,李茂芦不慎被坠物砸中摔倒,却依然紧紧护住女儿。最后,李腾娇安然无恙,李茂芦髌骨骨折。

     

        碎花床单铺床,彩色泡沫地垫铺地,沙发、电视机、衣柜一应俱全……李茂芦家的板房布置得舒适温馨。

     

        “家,终于又像一个家了。”李茂芦告诉我们,如今,他在县城里开了一家裁缝铺,收入不多,但一家人能安定地生活在一起,这也是一种幸福。

     

        告别伤痛,迈向希望,迈向新生活,这不仅是李茂芦的愿望,更是灾区千万群众的心声。

     

        轰隆轰隆,地震时遭受重创的天全电子材料厂的生产线又开工了,工人们又走上工作岗位。总经理王琪说:“全社会都在支持雅安的产业振兴,我们也要尽到我们的社会责任”。

     

        行走雅安,我们感受到灾后重建的路还很长很长,同时也有很多困难,但这样的印象也尤为深刻:只要有希望,就有前行的力量。

     

        (本报雅安7月29日电 本报记者 危兆盖 李晓东 本报通讯员 鲁 磊)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