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广东骄阳似火。惠州学院校园一角的数学建模培训营热闹非凡,营员们正接受着近两个月的高强度集训,一百多部电脑一起散发出的热浪丝毫没有淹没他们的训练热情。
据悉,在2013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上,惠州学院派出13支队伍,与全球5636支队伍角逐,荣获5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这是惠州学院2010年以来第四次在全球性数学建模竞赛中取得佳绩。
院、系、校友共同搭建平台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始办于1985年,是一项面向全球、为国际所公认的权威学科竞赛。它能够有效检验大学生创新能力、数学运用能力、英文写作能力等各项素质,也是评价大学本科教育水平的重要参照。今年的竞赛就吸引了包括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在内的国内外著名高校,而惠州学院作为一所地方院校,却在全球性的数学建模竞赛中一举摘取5个一等奖。
惠州学院党委书记杨海涛认为,这是一个有积淀、有基础的成绩。自2006年,惠州学院就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数学建模竞赛。2012年他们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取得2个全国一等奖、5个全国二等奖、9个广东省一等奖的好成绩。2009年,数学系确立了“以数学建模竞赛为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指导思想,成立了专门的教师指导团队,还给参赛选手配备了实验室。惠州学院院长彭永宏说:“通过学科竞赛辅助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需要,我院希望能通过各类竞赛,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并为此建立了专项经费。”一些热心的校友有感于学子的拼搏精神,设立了“数学建模图强奖学金”等3个奖教奖学金,在竞赛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可获得院、系的双重奖励。
成立数学建模俱乐部,实现“传帮带”
惠州学院数学系系主任潘庆年告诉记者,他们之所以能取得好成绩,除了有老师的悉心指导,还与学生自主学习、实现“传帮带”的浓厚氛围有关。
2006年以前,建模竞赛在学生中的知名度不高,大家也欠缺参赛积极性。潘庆年说,学院以竞赛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组织学生成立了“数学建模俱乐部”,让有参赛经验的学生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据“数学建模俱乐部”理事会会长吴周介绍,目前该俱乐部有会员300多人,每个星期开一次讲座,有时一个星期多达三次,主要是让有参赛经验的学生向俱乐部的会员传授数学算法技巧、英语写作方法等。正是有了这样的浓厚学习氛围和老师的悉心指导,2011年,惠州学院数学系在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中实现历史性突破,获得了4个一等奖。
通过竞赛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我们并非为了参加数学建模竞赛而参加,而是通过这一优质的竞赛平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彭永宏说。
“参加这类竞赛,学生实际上是在搞科研。比赛的论文经过修改便可以投到国内甚至国外的杂志上发表。”潘庆年说。据悉,去年数学系学生在省级以上专业期刊发表的论文共有10篇。
对于参加过竞赛的学生丁晓彤来说,最大的收获还在于“数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数字符号,而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数学很有趣、数学很有用。”丁晓彤告诉记者,今年3月,她就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做了“基于效益优先原则的物流配送研究”的课题,如今该课题已经成功申报了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本报记者 吴春燕 本报通讯员 胡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