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7月29日 星期一

    人物传记片的新尝试

    ——评电影《毛泽东与齐白石》

    饶曙光 《 光明日报 》( 2013年07月29日   14 版)
    电影《毛泽东与齐白石》剧照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是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诞辰150周年。作为湖湘文化孕育出的杰出代表,毛泽东与齐白石这两位湖湘巨子对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力都是无以伦比的。同时,毛泽东和齐白石两个分别作为政治界、文化界的标志性人物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能够让人产生各种丰富的联想。据各种文献记载,这两位惺惺相惜的同乡虽然神交已久,但直到1950年才有过一次会面。对于任何人、任何艺术创作而言,仅仅凭借两个人的一次会面就要演绎成为一部电影,其难度和挑战无疑是巨大的。而潇湘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和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却为广大观众奉献出了一部优秀的影片。

        影片《毛泽东与齐白石》从独特角度再现了1950年前后两位伟人之间惺惺相惜、富有浪漫色彩的交往,毛主席儒雅的文人气质和政治领袖风度以及齐白石大艺术家仙风傲骨的气质都跃然于银幕上,充满人情味。影片突出表现了毛泽东对艺术家深厚的情感,对文化事业非同寻常的重视和呵护。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凸显了新中国成立前后那段意义深远和跌宕起伏的历史画卷以及政治清明、人心舒畅、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想象的独特历史氛围、文化景观。从某种意义上说,毛泽东与齐白石的交往不仅仅是他们两个人的交往,一个政治领袖与一个大画家的交往,也不仅仅是两个伟大人物的情感交流、灵魂对话,而是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与文化界、艺术界和谐关系的生动体现。这种政治家和文艺家水乳交融、毫无芥蒂的相互尊重,这种充满人文关怀的情感和友谊,是我们今天实现中国梦所需要的精神力量、情感力量。

        影片《毛泽东与齐白石》以小见大、以情动人,通过诗书画印在两位人物之间的传递,让观众在浓浓的亲情和乡情中窥探到了两个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在影片中,毛泽东文人的气质和情态得到了充分表现,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正因为如此,他可以与齐白石,可以与当时文化界、艺术界的名流平等交往,谈笑风生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而对齐白石这样真正的文化人,影片则从普通人的视角刻画了他的性格,凸显了一个艺术家的性格特征和特质。如因为他放牛娃苦出身的缘故,他对一些物品的珍惜甚至到了吝啬、不可理喻的地步,连家里的钥匙都随时随地拴在自己裤腰带上。影片里面几个段落和场景,比如政权交接、艾青探望以及与比自己小30岁的国家主席交往的时候,齐白石都表现出一种淡定的气质。特别是艾青第一次拜访齐白石,齐白石一开始把艾青当成一般的官员爱答不理;当通过谈话发现艾青有知识有文化以后,则大声呼喊“看座、上茶”。

        影片最重要的一场戏就是毛泽东请齐白石吃饭。事前,毛泽东考虑到齐白石年纪大了,特意叮嘱要把红烧肉烧得烂一点。但当毛泽东问齐白石是不是地地道道的家乡味时,齐白石老老实实地回答说烧烂了一点,令人忍俊不禁。还有毛泽东特意送给齐白石从家乡带来的豆豉,把两个伟人的同乡之谊表现得入木三分,令人动容。又如影片对比处理了齐白石老年丧子之痛,毛岸英的牺牲给毛泽东带来的无法言说的巨大痛苦,把两个伟人普通凡人的一面深刻表达了出来。又如毛泽东和郭沫若分别在齐白石扔掉的画卷上题词,毛泽东题的是“丹青意造本无法”,郭沫若题的是“画圣心中常有诗”。这些富有意味的机锋和情趣,是一般人所不具备的文化素养和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说,欣赏《毛泽东与齐白石》这部电影,也需要观众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审美素质和情趣。

        人物传记片具有表达人性的丰富性、复杂性的天然优势,并且有两个重要的评价维度和标准:首先,人物传记片绝对是以人为本,人物性格塑造是否丰满和生动,是否能够赢得观众的认同和追捧,无疑是评价人物传记片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指标。真人真事、尤其是伟大人物的传记片受到很多限制和制约,但无论如何都必须得到观众的情感认同。其次,任何人物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因此真实再现历史,还原独特的历史情景和氛围是人物传记片的神圣使命。可以说,人物传记片在追求艺术形象与生活原型的最大限度的相似性之外,还应该以当代意识审视和再现历史,准确地开掘出人物形象的人文内涵,用情感的力量使观众受到精神的感召和震撼。这样,人物传记片在叙事之外,更需要细节的极端丰富性、多样性。如果人物传记片没有大量人物性格刻画,真实再现历史情景、氛围的极端丰富性、多样性的细节,就很难产生人物传记片独特的艺术魅力、艺术感染力。就此而言,《毛泽东与齐白石》在艺术想象和艺术表达上为我们拓展开了一块空间。(作者为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