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7月29日 星期一

    奔波在灾区的医疗队

    ——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医疗队灾区救援侧记

    《 光明日报 》( 2013年07月29日   03 版)
    灾区的孩子给救了自己的医生送上一个吻。 本报记者王瑟 本报通讯员白子玄摄

        7月28日,这已是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医疗队到达灾区的第7天了。经过他们不眠不休的奋战,一个又一个徘徊在生死边缘的乡亲被他们挽回生命,一个又一个痛苦焦急的乡亲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希望。记者跟随他们在灾区奔波多日,所见所闻令人感动。

     

    冲锋在前

     

        7月22日清晨,集结号响起,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里一片紧张的气氛。列队、集结、转运医疗救援物资。在院长尹强、政委张柯平的指挥下,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国家应急救援医疗队第一梯队整装出发。

     

        15时许,张柯平带领一分队12名队员行至岷县梅川镇。这里通往震中永星村的道路崎岖,周围塌方严重,时不时还有山体坠石。危难关头,张柯平当机立断:“我们既是军人又是党员,这个时候就是爬也要爬上去。”

     

        两侧山体塌落后像一张张露着獠牙的大口,车爬不动那么陡的坡,可是车上运着救命的药品。队员们在张柯平的带领下,一路推车强行,脚步从未停下。在经历了种种险阻后,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国家应急救援医疗队的红旗,飘扬在了震中永星村的土地上。

     

        同一时间,副院长张红宾带领的二分队医疗专家已开始在岷县人民医院的病房和手术室里忙碌起来。排队等候的伤员挤满了大厅,骨折、挫裂伤、血肿、颅脑损伤……专家们全神贯注地救治着伤员,已经忘记了自己一整天都没有吃过东西。

     

    战斗堡垒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党小组就是一支突击队,一个临时党支部就是一座战斗堡垒。

     

        在前往灾区的路上,张柯平就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并对分诊、治疗、留观、后送进行了规范,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规范了工作流程。

     

        灾区医疗条件有限,很多手术无法开展。面对涌入两个救治点的伤员,大家心里都沉甸甸的。经过沟通,决定启用直升机运送病情危急的伤员,坚决做到“救得下,治得好”;其余病情较轻需要手术的伤员,通过医疗队救护车,送回兰州医院本部。

     

        23岁的孟贵红觉得自己这辈子完了,他腰椎骨折,如不及时手术,将会瘫痪。在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专家王世勇主任询问病情的时候,他懊恼地说:“还不如地震的时候把我埋了,也就不受这个罪了。”王世勇安慰他:“一定要相信我,相信兰州军区总院。我保证让你痊愈。”历经两个多小时,在手术条件和相关设备极其有限的情况下,手术取得了成功。

     

    无悔奋战

     

        连续的高强度工作让医疗队员满眼血丝,却不敢有丝毫懈怠,他们不能休息,也不想休息,因为时间对于伤病员来说,就和生命一样宝贵。

     

        深夜,一个护士跌跌撞撞地跑到正在病床前为受灾群众清理伤口的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田立桩旁边:“留观室里的那个老太太快不行了。”“小王,继续清创。”话音未落,田立桩已迅速跑了出去,“突然就这样了,心率170次/分钟,不停地呕吐,已经没有意识了。”一个医生说。“快给药!西地兰。这是房颤。”田立桩边说边将老太太嘴角的秽物擦去,给药后不一会儿,老人家停止了呕吐,可是依旧处在浅昏迷状态,心率也居高不下,“我留下观察,你们去照顾别的伤员。”田立桩这样说道。这一句话,让他在老人家床旁守了一夜,直到天蒙蒙亮时,老太太清醒过来,他才放心地离开。

     

        这就是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国家应急救援医疗队,他们带给灾区人民的不仅是医疗救援,更是无尽的希望。(本报记者 王 瑟 本报通讯员 白子玄)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