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7月29日 星期一

    跨 界

    《小王子》和永恒青少年情结

    李孟潮 《 光明日报 》( 2013年07月29日   12 版)

        致意青春之心理学位置,立足于承认青春已然消逝;然后,此致意者就可安然步入中年,不再沉醉风花雪月放浪形骸,放心坦荡为人妻为人母或为人夫为人父。

        流行文化界出现青春怀旧片的大热,往往提示着受众正在哀悼青春之丧失。

        心理分析界一般认为,挥别青春之困难在于中年人无法修通青春情结。“青春情结”的专业术语叫pueraetenus,拉丁语“永恒青少年”之意。

        永恒青少年情结多见于男性,此人特点就是长不大,老是飘在空中做着青春梦,虽然颇有创造性,但是很难承受需坚韧努力方可完成之任务——如做“父亲”。

        永恒青少年情结当然不仅仅见于中国,古希腊神话很多神仙都象征着此情结。

        最著名的一个就是植物和美之神阿多尼斯(Adonis),他容貌绝美,每年春季死而复生,永远年轻,容颜不老,古罗马每年有阿多尼斯节,是女性们崇拜阿多尼斯的节日。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最熟悉的永恒青少年的象征大概要算贾宝玉,很难想象宝玉可以安安稳稳地赚钱养家、教育孩子,做个好父亲好丈夫。

        又有学者可能会说,这是中国文化压抑个性所致,要是中国青少年的青春像美国人一样开放,就不会有这种问题。

        实则并非如此。在1970年代,美国空军遇到了烦人的问题,很多刚进入中年的飞行员突然不干了。其原因就在于这些人有未完成的永恒青少年情结。且此问题不仅在美国出现,之前瑞士空军也面临同样困境,他们的解决方案是从招募之初就严格挑选,凡有永恒青少年情结者拒之门外。如此一来人们发现,本国无此情结者实在太少,只好寻找外援。

        最受分析师们重视的永恒青少年莫过于法国作家德·圣-埃克絮佩里了,他也是个飞行员,其《小王子》则是永恒青少年情结的典型文本。

        书中的“小王子”正是圣-埃克絮佩里内心的永恒青少年的象征,小王子敏感脆弱,纯洁无瑕,热爱自由,充满诗意,厌弃成人世界,而且有敏锐的洞察力,对成人世界的弊端、虚伪的揭露一针见血,有点类似贾宝玉,是少女之恋的理想对象。

        可是实际生活中,圣-埃克絮佩里不是一个好相处的成年男人,他沉醉飞行,一到地面就焦虑不安,进入中年后饮酒上瘾,情绪抑郁,和上级关系很差,抨击戴高乐政策,最终导致自己被法国空军停职8个月。

        归队后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他驾驶飞机失踪死亡,后来很多人研究,认为这次失踪实际上是自杀。

        而这种命运在其死前所著的《小王子》中已有线索,小王子和成人世界格格不入,和爱人也闹别扭,在心灵世界中其实是个孤独的流浪汉,最后,历经了对多个成人世界(星球)的失望后,他通过自杀的方式,选择回到自己的家,这个家正是当初他离开的地方,现在却被他理想化为天堂。

        这个故事几乎就是圣-埃克絮佩里此类永恒青少年情结拥有者中年危机的写照,中年的到来让他恐慌,他不愿就此做个中年人,无法告诉自己“少年青春还易度,不如来看晚秋天”,因而继续如同青少年一般探索人生,从事各种冒险活动,尤其是在事业和情感这两方面的冒险,而且往往会在多种事业方向或多个情人之间“流浪”。

        最终,这些冒险可能带来“致命”的后果——事业失败或家庭破裂。当然,有些人在这个时期出现抑郁发作,真的自杀也不是少数,还有些人在此阶段出现成瘾行为,如烟酒上瘾等,其实也是一种慢性的、潜伏性的自杀行为。

        永恒青少年情结何以在近代愈演愈烈,其原因众说纷纭。有的人说是父性缺席,有人说是母性的退化。从圣-埃克絮佩里的人生经历来看,后者可能性比较大,因为他母亲可能精神不正常,经常会盼望儿子死去。

        《小王子》的故事中,小王子和玫瑰的关系,就像临床常见的关系配对:自恋而脆弱的母亲——女人和能干而敏感的儿子——男人。

        在这种关系中,儿子——男人变成了一个慈母来照顾对方,“我的那朵玫瑰花,一个普通的过路人以为她和你们一样。可是,她单独一朵就比你们全体更重要,因为她是我浇灌的。因为她是我放在花罩中的。因为她是我用屏风保护起来的。因为她身上的毛虫(除了留下两三只为了变蝴蝶而外)是我除灭的。因为我倾听过她的怨艾和自诩,甚至有时我聆听着她的沉默。因为她是我的玫瑰。”

        在这个过程中,儿子过度依赖母亲这个女性,并且把她理想化,“如果有人爱上了在这亿万颗星星中独一无二的一株花,当他看着这些星星的时候,这就足以使他感到幸福。他可以自言自语地说:‘我的那朵花就在其中的一颗星星上……’,但是如果羊吃掉了这朵花,对他来说,好象所有的星星一下子全都熄灭了一样!这难道也不重要吗?!”

        这形成了儿子在青春期对于女性的过度依赖,乃至恋爱的失败对他来说,就是所有的星星都熄灭了。(李孟潮 澳门城市大学应用心理学系)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