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上海的周五依旧闷热难耐。
这一天,轮到叶其懂休息。可清晨4点40分,闹钟响起,他还是准时起了床。穿上心爱的工作服,挎上绿色的邮包,5点30分,踩着自行车,叶其懂准时出现在了大街上。
“今天上午又送出了两封死信。”这天下午,在曹杨新村邮政支局见到叶其懂时,他笑呵呵地说。常年日晒而成的小麦色脸上露出灿烂笑容。
一封信,一份情
工作之余,叶其懂常会到邮路转上几圈,楼房、住户、学校、商店的变动都记录在记事本上。15年来,这位个头不高、笑容憨厚的邮递员实现了“投递差错率为零、死信复活率100%”这个看似不可能的成绩。居民亲切地称他“百分百先生”。
“每一封信都是一份情,里面有友情、亲情、爱情。”叶其懂说,这颗绿色的种子儿时就已种下。那时,这个上海知青的孩子,在温州苍南的农村里,每天最盼望的就是属于邮递员的那抹绿色出现在曲曲折折的小路上。收到住在上海的外公外婆寄来的大白兔奶糖、自动铅笔、信件……对于年幼的叶其懂来说,邮包简直就像个百宝袋,掏出的每一样东西都让他欣喜不已。当他得知在火车上初次相识的父母,全凭那一封封书信千里传情,心中那个绿色的梦变得更加清晰。
1998年,曹杨新村支局招邮递员,23岁的叶其懂终于实现了儿时的梦想。他的名字从此随着清脆的自行车铃声传进了6120户居民家中。
工作时,叶其懂的忘我投入让很多人感慨和不理解,叶其懂却觉得再自然不过。对他来说,每封信都是一个嘱托,每个邮件都是一份信任,把信件准确及时送达,是他的使命。
按规定,因地址、姓名不清等原因无法投递的“死信”,可作退信处理。叶其懂从不轻易退信。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他摸索出了“贴条法”“查询法”“试投法”等一系列方法,15年来,让2400多封死信、1000多个疑难包裹得以“复活”。最长的一次复活“死信”,整整用了52天时间,把短短数百米的“梅川路”沿线十多个弄堂翻了个遍。
一辈子,一件事
在叶其懂的邮包里,有一本翻得有些破烂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了他的“特殊用户”。旁边细心地标注了“年龄大”“书多”“天热送上楼”“国外来信”等字样。
文艺理论家钱谷融先生家住师大二村,平时订阅和收到的报刊书籍,多得邮箱都塞不下。叶其懂想着钱老年逾九旬,便主动提出送邮上门。久而久之,叶其懂与钱老成了忘年交。见面时,钱老总不忘对小叶施以拱手礼,这是他平时参加社会活动时行的最高礼节。
上海市普陀区助残者协会常务副会长李天民的爱人吕美娟记着初识叶其懂的一点一滴:李家有许多份报纸要订,这个“个子小小的小年轻”初来乍到时,李老曾严肃地把他拒之门外。第二天,这个“小年轻”又笑嘻嘻地站在门口,李老当时忙,就说了一句“明天晚上6点半来”。一旁的吕美娟都觉得太难为“小年轻”了。出乎她意料的是,次日,小伙子准时出现了。助残协会人手紧,李老把送给残疾人的棉被、电扇也都交给叶其懂寄递,哪怕寄送地址超出了他的工作范围,他还是一口应下,成了助残者协会的志愿者。
“一个人无论做什么,能用一辈子把一件事做好,那就是一门大学问,小叶做到了。”华东师范大学退休教师马兴荣打心眼里佩服这个“讲诚信的小年轻”。同事们说,叶其懂让大家真正懂得了这份“琐碎而平凡的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对话叶其懂
记者:早上4点40分起床,5点40分到邮局,开始第一批信报内部处理和投递。几点下班?
叶其懂:下班?没有固定的时间。都说手写信越来越少,其实随着水电煤账单、商业信函、印刷品邮件的增多,邮包越来越重,有时候有100多斤,一天得投送1600余件邮件,自行车一两年就要换辆新的。
记者:累不累?没有想过要放弃?
叶其懂:有时候也会觉得累,但是快乐。一封信,就是一份情。当邮递员是我小时候的梦想,我喜欢这份工作。而且,我这人最不怕的就是吃苦。苦也是一种享受,关键是不管身处什么环境,自己要保持一颗向上的心。
记者:你觉得一名优秀的邮递员,要具备哪些素质?
叶其懂:有责任心,体能好,不怕苦,有爱心。
记者:说说你的梦想?
叶其懂:我的梦想就是把工作做好,过好当下,积极向上。过好当下是积极向上的基础。我常对自己说,把工作做到最好,每天都过得精彩,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给他人带来快乐,这就是你的财富,谁也拿不走。(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本报通讯员 陈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