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7月23日 星期二

    最美基层干部

    青春在黑土地绽放

    ——记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大学生村官王淑媛

    《 光明日报 》( 2013年07月23日   09 版)

        2013年,是王淑媛到兴十四村的第9个年头。

     

        9年前,她毫不犹豫报名参加了黑龙江省“村村大学生行动计划”,来到兴十四村成了一名“大学生村官”。在农村这个人生大课堂上,她怀着对农民的深厚情谊,脚踏实地为老百姓办好每一件事,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这片富饶的土地,让自己的青春在这片热土上,无怨无悔地流淌……

     

    沉下心,跟农民学习

     

        2004年,黑龙江省推出“村村大学生行动计划”,计划在3~5年内选派近万名大学生到农村从事村务领导工作,全面提升全省农村工作水平。正值大学毕业的王淑媛怀揣理想,响应号召,成为甘南县兴十四村村主任助理。

     

        “南有华西村,北有兴十四。”兴十四村享有“龙江第一村”的美誉。然而,优越的环境并没有冲淡王淑媛从大学校园初入农村基层的困惑:“这里的工作跟我报名时想象的完全不一样!”面对无从下手的农村工作,她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我到底能不能干好?”

     

        王淑媛放下大学生的架子,融入村民当中,走家串户,聊家常、摸情况。谁家是种田大户,谁家的地总是种不好,谁家经常是增产不增收等等,王淑媛都仔细地记在日记本上。

     

        就这样,两个月下来,王淑媛能准确叫出每一个村民的名字,掌握了每户村民的基本情况。此外,她还虚心向党总支和村委会的同志学习,向村里老干部“取经”,每一次跟随村干部深入施工现场或田间地头,她都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提高的机会。

     

        渐渐地,她成了村民们的“自家人”。

     

    踏实做事,让村民服气

     

        “我只想一门心思地做个好村干部,为村民做好每一件事儿,让村子有变化,对得起村民对我的信任。”接受记者采访时,王淑媛这样说。

     

        过去,兴十四村只有一所小学,村里的孩子上中学都要往几十公里以外的县城跑。针对这种情况,王淑媛提出了在村里建一所中学的设想,并得到了村“两委”的一致赞同。之后整整一年多时间,她马不停蹄地穿梭于省城、县城之间,寻求各种支持。经过不懈努力,一个投资200余万元的兴十四中学终于建成了,并于2008年下学期招收了首批学生。

     

        2007年12月,王淑媛组织发动村里的青年团员,自编自演文艺节目,举办了兴十四村有史以来第一场以村民为主角的文艺晚会。她还利用村内青少年活动中心和老年活动中心,开办了图书室、阅览室和棋牌室,组织村民开展羽毛球、象棋、军棋等比赛活动。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让富裕起来的村民们觉得生活更有滋味了。

     

        王淑媛渐渐得到了全村人的认可,被村民们称为“兴十四的110”。2009年,王淑媛全票当选兴十四村党总支副书记,2012年又当选了党的十八大代表。

     

    扎根黑土地,带农民共同富裕

     

        即使在兴十四村这样一个闻名的村子,农民对知识的认知仍比较落后。“没有知识就没有生产力!”王淑媛坐不住了,她依托兴十四村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在全村范围内开展科学种田宣讲和实践活动,用事实说服村民,使全村兴起了“学好技能、掌握知识”的好风气。

     

        2006年春,为了增加玉米单产,王淑媛在县农技推广中心的帮助下,在全村推广玉米膜下滴灌技术。由于需要增加成本,很多农民不敢尝试。王淑媛就挨家挨户地耐心讲解,分析采取新技术的好处。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苦口婆心的劝说,有两户农民采用膜下滴灌技术种植了90亩玉米,当年就创下了全村玉米单产最高纪录,亩产达到了1900斤。第二年,全村膜下滴灌种植玉米面积猛增到了2500亩。

     

        通过推广科技种田,兴十四村粮食产量大幅提高。2012年,该村粮食总产量同比增长10.3%,其中马铃薯最高亩产达到10386斤,创了全国纪录。

     

        出色的工作业绩使王淑媛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于是有人劝她借着现在的“知名度”,抓住机会走出农村,回到环境更好的城市工作。

     

        每听到这些,王淑媛只是淡然一笑:“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当初的选择。这些年,我已养成了习惯,只要可能,不管多晚我都要回村里,一到村心里立马就敞亮了,就觉得自己到家了!”(据新华社哈尔滨7月22日电 记者梁冬)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