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7月22日 星期一

    让学生羞愧的捡垃圾老外

    《 光明日报 》( 2013年07月22日   10 版)

        澳大利亚外教伊凡·戴维斯回国之前,留下了一封信:“作为一名外国人受到如此欢迎,我不胜感激,感谢所有给予我真挚友情的朋友。6月23日,将是我最后一次在大罗山捡垃圾的日子,之后我就要离开中国了……”

        在温州市区大罗山,经常可以看到一位身高约1.8米的“光头老外”,背着蛇皮袋,一会儿到路边捡起空瓶子,一会儿又挖出已被埋了一半的湿巾。“光头老外”就是59岁的伊凡,在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任教。两年来,伊凡捡垃圾的故事在温州已家喻户晓。

        伊凡说,两年前第一次到大罗山爬山时,一路上到处都是垃圾,他感到很不舒服。第二次来到大罗山,伊凡带上了编织袋。走了3小时,捡了整整10袋垃圾。回到家后,他发现自己全身发臭,但挺有成就感。他把装过垃圾的编织袋泡在浴缸内,用手清洗干净。在伊凡的宿舍,每次编织袋被清洗后,都会整齐折叠好,装在一个袋子内,有的编织袋还被缝补过。

        大罗山的环境悄然发生了改变。今年以来,伊凡觉得垃圾明显变少了。“以前我拿十几个大号的垃圾袋,在山上走上两公里,每次都能‘满载而归’。近段时间,垃圾袋换了小号,也只装回两三袋。”他说。

        伊凡的一些学生在谈及外教捡垃圾时,说的最多是“羞愧”。“让人感到羞愧,真的不是我本意。”伊凡说,他是想通过自己的行动,“挑战一下随手乱扔垃圾的习惯。以后如果我还有机会来温州,或许我会在公交车站等车的时候,掏出编织袋,在车站附近捡垃圾。这是不是有点行为艺术的味道?”伊凡打趣道。

        前不久,学校筹划以伊凡·戴维斯的名字来命名大罗山上的一个亭子,目前已经得到了当地茶山街道和罗丰村的同意。而伊凡坚持认为,这个点子“有些疯狂”。他说:“我不过是捡了捡山上的垃圾。”

        在听说了伊凡的事迹后,另一外教吉姆表示,他会接着上山捡垃圾。离开温州前,伊凡把捡垃圾的编织袋和手套等“行头”都移交给了吉姆。(本报记者 陆 健)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