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7月22日 星期一

    美丽中国·希望三江源

    为了重现三江源美景

    《 光明日报 》( 2013年07月22日   03 版)

    让我们就像敬畏生命一样敬畏一滴水吧

     

    因为对人类而言,或者说对所有的生命而言

     

    一滴水的命运或许就预言了这个世界的未来!

     

        ——著名诗人吉狄马加

     

        2009年初,来自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探险家在珠穆朗玛峰海拔5360米的探险营地发现了一只苍蝇;有科学家分析,在接下来的十年里,有“赤道雪峰”美誉的乞力马扎罗山顶的积雪将消失不见……全世界都在面临气候变暖而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雪山、冰河的消融,让环境问题变得尤其显著。数据显示,近30年来,三江源冰川退缩的速度是过去300年的10倍;自1966年以来,黄河源区的冰川退缩比例最大达到77%;与50年前相比,三江源单位面积产草量下降三至五成。

     

        保护和建设好三江源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2005年,国务院通过《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投资75亿元启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今年是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收官之年,本报记者在三江源采访时了解到,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三江源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生态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生态和谐——又见“人间天堂”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是中国母亲河——黄河的发祥地。玛多,藏语是“黄河源头”的意思,被当地牧民称之为“天上”,因为历史上玛多曾经是地肥水美、牛羊成群的“人间天堂”。玛多县三江源办公室主任李大伟告诉记者,30多年前玛多县以畜牧业为依托曾一度成为全国的富裕县之一,随着草场的退化玛多县却变成了贫困县。

     

        为拯救和修复日趋脆弱的三江源地区环境,8年来,青海省采取了退牧还草、禁牧减畜、生态移民、荒漠化治理、草原建设和人工影响天气等一系列措施。李大伟说,五六年前,玛多县境内4000多个湖泊中一半以上干涸,现在基本上都恢复了,“千湖之县”重现昔日美景。

     

        据中科院地理所实地评估资料显示,三江源湿地面积逐年扩大,草地生产能力逐渐恢复,高覆盖度草地以每年2387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森林生态功能增强,黑土滩治理区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20%增加到80%以上,在黄河源和长江源重点工程实施区,其植被覆盖度提高幅度多在10个百分点以上。

     

    生态立省——生态保护和建设成硬杠杆

     

        记者了解到,青海省着眼长远,宁可牺牲GDP,也绝不牺牲生态环境。三江源地区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总价值约4000亿元,由于环境保护的需要,这些矿产资源大都禁止开发。2006年起青海就取消了对三江源区GDP的考核,而把生态保护和建设列入项目实施地区党委政府工作的主要考核内容。

     

        在“世界屋脊”修复生态环境,是一项异常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青海省委书记骆惠宁说,进入新世纪,青海省认真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坚持把生态保护和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发布了停止天然林采伐、禁止开采沙金等政策法规,依法加强了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2007年,确立了科学发展、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三大历史任务和“生态立省”战略。2009年,进一步提出“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发展路径。

     

        他说:“我们在三江源地区,弱化了对GDP、财政收入、工业化等经济指标的考核,强化了对提供生态产品能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的评价,保障了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

     

        为从根本上遏制三江源生态退化趋势,2011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建立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并批复实施《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更高层次上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的序幕由此拉开。

     

    生态文明——寻路生态保护新模式

     

        2006年,一种新的生态保护方式——“协议保护”首次被引入三江源地区。通过签订协议,当地社区及牧民群众成为生态保护的主体,而政府主要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目前,这一模式正在三江源地区逐步推行。

     

        7月17日,记者来到玉树州治多县立新乡扎西村看到,国家投资259万元自去年开始封山育林的5万亩草场上已长出半尺高的小灌木“金露梅”。县三江源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一项目为期6年,他们聘用了13名牧民作为护林员,每人每年补贴12000元。牧民尕松拉毛说:“封育后,草场得到了休息,牛羊上不了山,原来的沙土地上种上了草。”

     

        三江源以“母亲河”的博大胸怀,为人类提供了无价的生态产品,养育着数亿人口的繁衍生息。与此同时,三江源地区的人民也为此放弃了许多开发和发展的机会,做出了巨大牺牲。

     

        “如果说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那么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则是‘竭泽而渔’。”青海省行政学院教育长马洪波教授认为,推动三江源生态文明建设,要在“以人为本”原则的指导下兼顾好生态与生计,做到“绿起来”与“富起来”相结合,探索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

     

        对今后三江源和全省生态保护建设工作,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在加大生态保护投资力度的同时,更要突出解决民生问题,特别是要加大生态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现生态好转、民生大改善。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先行区的建设,形成一个全民参与保护,并从保护中受益的发展新模式,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范例。

     

        (本报玉树州结古镇7月21日电 本报记者 尕玛多吉 刘 鹏 宋喜群 )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