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粗鄙化”是网络空间衍生和流传的以粗劣低俗为特征的不良文化行为和倾向,主要表现为吸引眼球的另类文化、庸俗无聊的恶搞文化、挑逗欲望的煽情文化、低级趣味的泛性文化等。其基本运作模式是宣扬厚黑,以无聊为看点,以低俗为筹码,以无耻为荣耀;基本要素是“粗”“鄙”“俚”“俗”“恶”,以这几个词为主题的语言及文化借助网络媒介进行传播,已经形成一种低俗的文化体裁、格调和用语。
网络文化“粗鄙化”的成因
畸形的名利追求是网络文化“粗鄙化”的物质根源。在名利和欲望的推动下,一些人借助网络技术,用五花八门的方式在网络空间里展示“低俗才艺”,并伙同某些素质低下的导演或主持人制造出令人作呕的网络文化垃圾。于是,在名利驱使下,真人秀场变成了露点走光,能力比较变成了脱衣比拼,成名的期待被寄托在生猛话语上。以上功利化思想和浅薄化行为,造成一些网民和网站奔逐俗事,卖“丑”有之,买“丑”有之,逐“丑”亦有之。
无聊的猎奇心态是网络文化“粗鄙化”的认识根源。一方面是“作者”希望制造轰动,以便迎合猎奇心态;另一方面“读者”渴望阅尽奇闻,借以获得心理慰籍——二者合流,汇集成一个制造、寻求和赏玩“奇观”的庞大群体。为了猎奇,大家不惜在行为上“相狗马之勦驽”,在言语上“藻妓妾之妍媸”,似乎越粗鄙越新奇,越丑陋越可爱。这样的认识及行为进一步推动了网络文化的“粗鄙化”。
无度的文化狂欢是网络文化“粗鄙化”的社会动因。它以青年人为传播主体,将青年人的攀比、消费和时尚心理掺入其中。当这种文化形式被过度包装甚至畸形展示时,就成了网络文化“粗鄙化”的发展渠道。试想一下,如果没有青年“粉丝”、“发烧友”的无底线崇拜和追捧,那些歌星、影星、舞星怎么会那么走红?殊不知,过度的文化狂欢正是某些人赖以成名的包装策略。
不良的文化遗存是网络文化“粗鄙化”的历史根源。历史上以骂人出名者不在少数,网络空间里以“骂”成名者亦不乏其人。攻击一个人,可以嘻笑怒骂,贬到极处;捧红一个人,可以无度夸饰,捧到至高。于是,“文化人”少了斯文,“网络人”少了文明,“社会人”少了公德。此外,网络文化“粗鄙化”也是官僚气、市侩气、流氓气的合流结果。一些人在现实社会中“嘲戏之谈,或上及祖考,或下逮平民”,不以倡言道德为荣,专以丑辞调弄为乐,甚至把粗鄙行为作为朴实本分和工作魄力的象征。这些内容反映到网络社会里,形成了令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所不齿的“官场文化”“女秘文化”和“二奶文化”等。
治理网络文化“粗鄙化”的思路
网络文化“粗鄙化”是一种消极的思想倾向,是社会发展中的负能量。就对网民个人的影响而言,它鼓励颓废行为,湮灭进取精神,严重消磨积极向上的意志;就对网络空间的影响而言,它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复制力,能够衍生出更大的网络粗鄙群体;就对现实社会的影响而言,它可能“脱网而出”,造成现实人群的思想病态,并通过链式传递引发大面积的精神颓丧。然而,治理网络文化“粗鄙化”注定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并非一两个政绩工程、一两次政治运动或一两项改革措施就能轻易解决的。
首先,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提倡用常态化的规章制度来规范网络文化行为,使网民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动员社会组织和广大群众参与网络管理,实现网络管理工作社会化、日常化;完善信息管理,实现网络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广泛推介优秀的网络文化,实现网络文化发展群众化、生活化。
其次,确立有效的工作机制。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发展动向,早发现,早治理。对网络围观、“拍砖”、“灌水”等行为,要密切关注,及时疏散,以防形成网络暴力;对钓鱼、骗子、色情网站,要坚决打击;对于网络不良文化、网民的不良行为,要及时澄清,表明是非,消除负能量,聚集正能量。另一方面,要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评估现在的状况和态势,制订今后的措施和办法,规划未来的前景和蓝图。具体包括认真思考造成网络文化“粗鄙化”的历史、现实、心理和技术根源,认真分析网络文化“粗鄙化”的国内外环境,认真对待审视“粗鄙化”的表现形态和社会危害,认真思索网络文化管理的症结和经验。
最后,“网上”工作“网下”做。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自由性,当在现实社会里难以表达时,网民往往到网络空间里寻找发泄和排遣的机会。因此,网络文化“粗鄙化”既是网络空间的现象,又是现实社会的折射。有时候,我们在“网下”做了很多积极、具体的工作,却被一件“网上”产生的不良影响化解了。因此,“网上”文化的管理与引导必须与“网下”的文化工作相协调,既要实现“网上”工作“网上”做,也要实现“网上”工作“网下”做。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本文是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