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食昆虫并非奇闻怪事,我们时常会在电视片里看到非洲土著人心满意足地吞食昆虫的情景。人类是杂食物种,食虫爱好者遍布世界各个角落。白蚁、蝗虫、蟋蟀、蝴蝶、虫蛹等成千上万种昆虫成了亚洲人、非洲人、美洲人“舌尖上的幸福”!当然,也有人怕吃昆虫,但他们拒绝吃虫或是由于食物充裕,或是囿于“昆虫肮脏”之类的认知错误,或是因为患上了惧虫症。
对美味可口的万种昆虫,人类过去不曾慢怠,眼下没有冷落,今后更不会放过。事实上,除了少数“毒虫病虫”外,人类从来没有拒绝把那些营养丰富的昆虫摆上餐桌。科学家们断言说,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大幅增多的困局,人类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得不将昆虫设定为自己的“主要食物”。一些昆虫学家认为,眼下被70亿人狂啃的地球已经不堪重负,等到全球人口达到90亿时,困扰世界的最大问题将是饥饿。除了食欲诱惑之外,科学家们还证实说,甲虫、蝗虫和蚂蚁等昆虫的体内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等营养成分,而且还有“甲壳素”等可以保护人体不受有害辐射影响、抑制癌细胞生长、预防心肌梗死和中风、增加人体免疫力、降低胆固醇、消炎以及增加组织再生能力的物质。一句话,昆虫不仅是救命稻草,而且是上好的食物。
可食昆虫与人类未来食物的话题是由昆虫学家们发起的,但它其实更期待政治家们的呼应。人类该如何养活自己?未来的食物是什么?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都需要对解决“吃饭问题”的方式方法、路线方针做出预测。“以虫为生”的说法听起来很有娱乐性,但具有远见卓识的当代政治家们会从中发现严肃性。中国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显然更应当重视与“食虫时代”有关的新闻。很多科学家相信,人口的爆炸式增长正在使地球陷入危机之中,而中国则必将成为这场危机的重灾户!
21世纪的科技进步并未使人类甩掉饥饿这个沉重的包袱。对整个世界而言,“吃饭问题”仍旧摆在那里,如同一个割不掉的毒瘤。中国在崛起,日子越过越红火。但13亿人的吃饭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粮油都不能实现自给自足。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只要世界各国遵守国际贸易准则,国人的吃饭问题就不用发愁,只要肯花钱,粮食便能买到手。另一些对中国农业发展现状深感忧虑的有识之士则认为,粮食是战略物资,不能仅仅靠国际贸易来填满巨大的粮食缺口。倘若某些农产品出口大国出于某种政治原因,停止向中国出售小麦和大豆,中国是否能够对这类突发事件应对如流?禁运和制裁是国际新闻的常用语,面对粮食安全问题,我们永远不可掉以轻心、随波逐流。
另一方面,饱汉当知饿汉饥,我们吃饱了,更应当思考如何让世界摆脱饥饿。国家利益和全球意识都要求我们在粮食安全问题上认真思考大国的责任和义务。从这个意义上说,“食虫时代、以虫为生”的理念更应当在我们中国落地生根。
中华民族是懂吃、会吃的民族,我们应该并能够在“全球吃饭问题”上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引领潮流。我们为何不可以率先创办一所“昆虫学院”,率先设立“昆虫养殖协会”,率先开办“昆虫养殖中心”?饲养昆虫也许会为中国农民开辟出一条新的致富之路。在“昆虫食品”研发方面,政府完全可以投入巨额资金,研发出多功能的“昆虫食品”,甚至研发出比“昆虫食品”更环保的其他“可持续食品”,让中国的食品工业“在新的食品工业基础上”延续中华美食的威名。
虽说人不是为吃而生,但不吃却绝对不行。“昆虫时代”的畅想不过是人类塑造“未来食品”路径上的一种探索和思路。“昆虫食物”可以成为更环保的传统肉类替代品,与此同时,科学家们肯定还会在“更加难以想象的领域”找到更加安全可靠的提取蛋白质的方式。有人担心人类制造的“昆虫世界”或许会破坏生态平衡,也有人惧怕工业能量转入生物圈过程中的“某种失控”。的确,人类在解决某些问题的过程中制造了新的问题,而且新问题的化解可能更麻烦、更棘手,但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新办法,新方案、新思维总是更有价值、生命力和适应新环境的保证。
30年后,人类也许再也吃不到我们今天所享用的牛肉,并早已告别了我们今天餐桌上的鸡鸭鱼肉。人类到那时也许都成了“不拒绝人造肉类的素食主义者”。伤感也好,感叹也罢,我们已经无力返回到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人类正在打开“食品基因”的大门。未来会怎样?人会变成什么?这些尖锐的问题的确值得深入思考和细致讨论。然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我们已经见到了最好岁月”的想法到目前为止仍然是错的。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人类理智而又精明,既善于灵活应变,又擅长做出谨慎抉择。人类的“吃饭问题”眼下是难以应对的大问题,但20年后,它或许不再受到关注。基因工程引发的农业革命可能会把肉、蛋、菜、米、面统统装进一种超级饮料之中,会让我们朝着背离“自然”的方向远行。尽管我们不知道,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一切变化是否都是向着更好的方向前进,但是,我们仍旧有足够的理由对世界的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