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5月16日在田间晕倒才两个月,原本壮得像头水牛的蒋祖跃已经瘦得不成样子,就是从床上坐起身来也很困难。看到30年来从没离开过田坎的老朋友突然变成这样,卢和平最终还是没有忍住自己的眼泪。蒋祖跃艰难地笑了笑,乞求似地望着卢和平:“老卢,我想去村里看看。”
今年49岁的蒋祖跃,是重庆市巫溪县农技中心主任。1983年从植保专业毕业后,19岁的蒋祖跃没有回各方面条件都好得多的家乡,而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大巴山“九山微水一分田”的巫溪县,他发誓要用自己所学,帮助乡亲们从贫瘠的土地里挖出“金疙瘩”。当时的巫溪交通极为不便,很多乡村连机耕道也没有,蒋祖跃硬是凭自己的一双“铁脚板”,几年时间里走遍了全县4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30年了,无论是最先做农业科技员还是现在当主任,他‘随叫随到’的规矩一直没有变。”白鹿镇上坝村支部书记卢和平说。每到一个村,蒋祖跃都会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叮嘱村民发现疫情后一定要第一时间告诉他。“救病如救火,‘过了火’就不好救了。”蒋祖跃说。
去年6月20日,卢和平发现村里的一块稻田里,有许多不知名的虫子正四处飞舞。卢和平马上给蒋祖跃打电话,正在陕西出差的蒋祖跃安慰他:“你先别急,我回来后马上想办法。”凌晨两点多钟,睡梦中的卢和平被叫醒,原来是蒋祖跃连夜赶了过来。两人爬了30多分钟的山路赶到现场,判断出疫情后,蒋祖跃又连夜赶回县城准备药剂,第二天一大早,便带着药剂返回了村里。控制住上坝村的疫情后,蒋祖跃又带人赶往所有种植水稻的乡村指导防治。“我后来算了一下,从接到我的电话开始,他就一刻也没有停过。”卢和平说。那一年是重庆水稻病虫害最严重的年份之一,很多区县的水稻都是“通火”(指水稻遭受病虫害后全部枯死,可以一把火烧光),但巫溪的水稻获得了丰收。
蒋祖跃发现一种长期用于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药剂,药效并不好。2007年,他在尖山镇建立了面积达200亩的马铃薯种植基地,进行药效对比实验。通过6种药物对比,找到了更有效的药剂。2009年,当地再次暴发马铃薯晚疫病,蒋祖跃在巫溪县率先大面积推广使用这种药剂,很快控制住了疫情。为了更有效地控制病虫害和提高产量,蒋祖跃希望组建机动防治队,对农作物实行统防统治。但村民不愿改变种植和防治习惯,抵触情绪很大。“自己买农药喷,效果还不是一个样?”他们问蒋祖跃。在下坝村试点时,刚开始没有一个村民参加统防统治。多番游说仍不见效果,蒋祖跃决定与愿意参加统防统治的农户签订保收合同,如果参加统防统治的农户每亩水稻达不到保底量,由他个人补足相差的数量。第一年,50多个农户的100多亩水稻参加了统防统治;第二年,下坝村有100多户村民的300多亩稻田参加了统防统治。今年,全村的田地都参加了统防统治。
2012年9月,长时间身体不适的蒋祖跃去医院体检,结果是“轻度肝纤维化”。医生叮嘱他少动多休息,抓紧治疗,防止病情恶变。蒋祖跃嘴上应着,但一下乡就全忘了。今年4月中旬,正值马铃薯晚疫病防治宣传发动阶段,蒋祖跃白天到田间地头现场教授防治技术;晚上等农户收工吃罢晚饭,又召集大家集中宣讲防治知识,一待就是20多天。“‘五一’的时候,他的身体已经不行了,但打着吊针也非得蹲在田坎上。”巫溪县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许良国说。
如果能在第一时间找到“中心病株”,就能有效控制疫病扩散,最大程度减少药剂用量。蒋祖跃决定提前行动,早在4月初就已悬赏2000元寻找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他一直在等待着“中心病株”的出现。5月11日,“中心病株”终于“落网”,全县的防治工作随即展开,确保了全县马铃薯大丰收。不久前的测产结果表明,蒋祖跃牵头推广的马铃薯高产攻关片的单位产量达到2568.7公斤,比疫情严重的2012年增产51%,总经济效益达到7700万元。
成功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后,蒋祖跃的身体完全垮了。5月10日,蒋祖跃已经吃不下东西,同事和乡亲都劝他先去治病,他说:“没事,我只是没有胃口,精力还好得很。”5月16日上午11时,蒋祖跃在朝阳镇的一块农田里弯腰查看马铃薯植株时,肝部的剧痛让他忍不住大喊了一声,随即昏倒在地。几天后,他被确诊为肝癌晚期。(本报记者 张国圣 本报通讯员 余明芳 谢道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