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清为清末民初书法大家。1906年他出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亲自定下“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训,破天荒创建了图画手工科,设立画室及工场,并亲自讲授国画课,从而奠定了他作为现代师范教育开拓者和美术教育先驱者的地位。
1911年10月,江苏独立,达官贵人纷纷逃离南京,李瑞清则坚守学校,维护秩序。新军敬其为人,互相转告:“江宁即下,勿伤李公”。南京光复后,李瑞清卖掉属于自己的车马,将钱发给贫困学生,两袖清风,飘然而去。
此后他换上道士冠服,号“清道人”,寓居上海以卖字为生。他不仕新朝,“老上司”江苏巡抚程德全在辛亥革命中“反正”担任江苏都督,邀请李瑞清出任都督府顾问,他坚辞不就,并称“如再相迫,唯有一死”。“同乡”张勋派人送去千金“资助”,他坚决拒收;张勋复辟后授李瑞清为“学部侍郎”,他依然黄冠道袍、布鞋长袜,没有赴任。他之所以如此,并非单纯为前朝“尽忠”,而是坚持个人气节。他自订润格,在引言中写道:“欲为贾,苦无赀;欲为农,家无半亩地,力又不任也。乃鬻书作业,然不能追时好以取世资,又不欲贱贾以趋利。世有真爱瑞清者,将不爱其金,请如直以偿。”他的润格最初刊登于《神州日报》,主持笔政的黄宾虹慧眼识英雄,将《神州日报》的报头也换成了李瑞清的魏碑体,令李瑞清名声大噪。他经常参加吴昌硕、李叔同等组织的书画组织和活动,很快便融入了“海派”书画圈。但他的书法卖得并不很贵,扇面每件2元,楹联每尺1元,均落款“清道人”,而极少署本名。
李瑞清一身道士打扮,意在出世,却并非真做道士。曾有一批道士慕其大名,请他做发起人成立道教会,并希冀他捐助巨款,他哭笑不得,回信婉谢。有人以为他鬻书收入颇丰,写恐吓信以“维良会”的名义勒索300元,他回信坦言自己的鬻书的原委和现实的困窘,其中谈到:“贫道粥(通“鬻”)书人也,非有多数之钱储之筐笥也。有一日而得数元,有数日不得一元,此种营业,非平静市面好,然后人才思及此装饰品,非如野鸡之能到处拉人也。近日银根紧急,十余日来无一元之收入,自顾不暇,何能为贵会之助?”通篇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大义凛然,竟让对方动了恻隐之心,对方不但不为难他,而且反过来仗义地寄给他300元。
他不但自己鬻书,还力劝同样是进士出身的在“公车上书”时结识的曾熙也移居上海鬻书为生,以解决生活困境,并为好友订润格,登报宣传,曾熙很快也声名鹊起,两人被并称为“曾李”,成为近代中国书法史上的“双子星座”。
1920年农历八月初一,李瑞清病逝,年仅53岁。他妻子梅仙早亡,他因号梅庵、梅痴、玉梅花庵,以寄托怀念之情。他去世后,曾熙等亲朋好友将其安葬于南京城郊牛首山雪梅岭罗汉泉,墓旁植梅300株,筑室数间,名“玉梅花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