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7月18日 星期四

    美丽中国·希望三江源

    曲麻莱的牧歌变奏

    ——三江源生态移民剪影

    《 光明日报 》( 2013年07月18日   04 版)
    安安的妻子在煮茶。本报记者 高腾摄

        因为三江源保护工程,他们离开了牧区,离开了牛羊,成为青海省玉树州曲麻莱县城的新居民。放下牧鞭,走进城市,他们要开始什么样的生活?这是他们面临的重大转折,也是青海省各级政府保护三江源工程的核心问题之一。7月17日,记者走进曲麻莱县城约改镇长江路社区,了解牧民进城后的生活。

        46岁的安安是最早进城的牧民之一。走进安安的家,宽敞的客厅里,原色的藏式实木家具干净整洁,彩电、音响、冰柜等现代家用电器一应俱全,靠窗的位置还有一个太阳能用户电源控制箱。“当初,亲戚朋友都劝我不要进城,说‘牧民离开了牛羊,会饿死的’。”安安告诉记者,那时候两个女儿都该上学了,进了城,女儿受到的教育会好些。在牧区的时候,安安家里有70头牛,100多只羊,算是中等收入人家吧,到了城里,肉、酥油、米面,甚至牛粪都要花钱去买,生活挺艰难的。

        安安是个不服输的人,既然选择了进城,就要活出个样来。他开始在城里给人打工,赊来了一辆手扶拖拉机送货。“最远的一次去格尔木,当时的路很不好,开了三天。”那时候,遇到不好的天气,他也会想“如果还是当牧民,这样的天气,躺在帐篷里就好了,哪里都不用去”。最苦的那段日子,安安挺过来了。

        “打工仔”的经历,让安安开拓了眼界,他觉得总给人家打工没出路。于是,他开始自己在牧区收购骨头到县城卖,后来采虫草,同时也向周围的人收购一些,现在安安一年收入四五万元。随着收入增加,安安的“座驾”也从手扶拖拉机换成了一辆小猎豹越野车。而当初劝他不要进城的亲戚朋友,都竖起大拇指说道:“不吃低保,靠自己,日子过得这么好,好样的!”

        曲麻莱县城是一个有3万多人的小城,街道干净整洁、人来人往,颇为热闹。普布在沿街开办了一家裁缝铺,祖传的缝制藏服手艺使这位从牧区搬来的汉子在城里得以生存。在他的服装店里,普布右手食指指尖戴着藏式顶针,指尖往里一钩,针穿过藏帽的边缘,再用手拉出长长的线。“用丝线刺绣锁边是藏服制作的关键工艺,只掌握这一技能,月收入就可超过5000元。”性格开朗的普布一边做手工活,一边告诉记者,县城里还有一些生活较为困难的搬迁牧民,他十分愿意把这项技能传授给更多的人。据社区工作人员介绍,普布创立的服装品牌“永尕”——藏语是“羊”的意思,目前在藏区已经有了较高的知名度。

        通过采访,记者了解到,因为长期的游牧生活,牧民们文化基础差,不会使用生产工具,缺乏现代生产技能,当青藏高原的牧歌辗转飘进城镇,最初只是一些低婉的曲调,但通过政策扶持和牧民自身的努力,这些城镇新居民必将奏出美妙的生活乐章。

        (本报玉树州曲麻莱县7月17日电 本报记者 宋喜群 刘 鹏 尕玛多吉 )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