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7月15日 星期一

    雾霾天越来越多,“无霾”成了惊喜,人们想呼吸新鲜空气,竟成了奢望——

    防治雾霾要一起动手

    《 光明日报 》( 2013年07月15日   06 版)
    CFP

        近日,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披露消息称,今年初以来,我国发生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约1/4的国土面积曾被雾霾覆盖,受影响人口约6亿。与此同时,中国气象局的检测数据显示,北京地区6月份的雾霾天气达到18天,比去年同期多了6天。

     

        两条官方消息加上频频“雾霾天”的切身体验,让人们很不爽:什么时候呼吸新鲜空气成了奢望?

     

    大气条件不利于雾霾扩散

     

        雾霾、“无霾”,一字之差,却谬以千里。拥有一片没有霾的蓝天究竟有多难?

     

        “北京能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还需10年以上。”这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庚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给出的预计。分析雾霾天气频频来扰的原因,王庚辰认为,从气象学角度来说,今年以来不利于雾霾扩散的气象条件较多,这是导致雾霾徘徊不去的重要原因之一。

     

        “今年上半年北方地区雨水较多,空气湿度大,很容易形成雾霾。”王庚辰说。另外,正常情况下,地面温度高于大气上层温度,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容易形成对流,有利于污染物扩散。但今年雨水多,弱气压场天气多,对流活动弱,加之地面温度低于大气上层温度从而造成逆温天气,导致细颗粒物(PM2.5)等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

     

        另外,王庚辰强调,大气自净能力衰减也是发生严重雾霾天气增多的原因。“污染物排放在一定限度内,大气是可以通过本身的物理、化学和降水等过程,稀释和消化污染物,使空气质量达标的。”他说,如果超出大气环境所能容纳的限度,这些污染物就无法被稀释和消化了。“就像人顿顿暴饮暴食会消化不良一样。”

     

        然而,控制雾霾,还人们一片“无霾”蓝天,难道只能寄希望于“老天爷”?王庚辰认为,与历年的平均状况相比,今年的气象状况并无异常,仍在正常范围内。而从目前的科技水平来看,人工降雨、消雾等方法只能在局部的很小范围内进行,时间短暂,效果也不明显,而且动辄要花费数千万元,既不经济也不现实。因此,要摆脱雾霾天气,仅寄希望于天气条件改善,实在有些靠不住。

     

        “无论如何,减少污染源,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才是解决雾霾的根本之道。”王庚辰说。

     

    粗放式发展导致“环境难民”

     

        今年一月份“纠缠”北京近乎整月的雾霾给人印象极为深刻。国家发改委在题为《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产业发展潜力巨大》的报告中也提到:一月份北京市只有5天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其他时间均为雾霾天气;而在全国开展监测的74个城市中,部分点位污染物的小时最大值高达900微克/立方米。

     

        对此,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在和记者谈到这个问题时说,粗放式发展让很多人成了“环境难民”。

     

        他说,除了不利气候条件这一外部因素的影响,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我国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所积累的环境问题的显现。高耗能、高排放、重污染、产能过剩、布局不合理、能源消耗过大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持续强化,再加上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污染排放量的大幅增加,建筑工地遍地开花,污染控制力度不够,主要的大气污染排放总量远远超过了环境容量等多种原因造成雾霾频发,不但冬天有,而且夏天也成了雾霾高发季节。

     

        雾霾天气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这三个区域出现的频次和程度最为严重。监测表明,这些地区每年出现霾的天数在100天以上,个别城市甚至超过200天。这是因为,这三个区域虽然面积仅占我国国土面积的8%左右,却消耗全国42%的煤炭、52%的汽柴油,生产55%的钢铁和40%的水泥。在这三个区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的排放量均占全国的30%,单位平方公里的污染物排放量是其他地区的5倍以上。这些污染物的大量排放,既加剧了细颗粒物的排放,又加重了霾的形成。

     

        吴晓青认为,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是我们为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所付出的沉重环境代价。如果不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改变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要想减少雾霾、改善空气质量将非常困难。

     

    减少污染是最根本的“无霾”之道

     

        空气是流动的,要想雾霾变“无霾”,关起门来治理显然不行。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张远航日前表示,除了细颗粒物,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臭氧污染也在不断加重,要解决这样的复合空气污染问题,只有采用“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防治技术”。

     

        但区域联防联控,首先遭遇的是区域内部发展不均衡问题。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方力说,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较均衡,可采取较一致的治污措施,珠三角位于广东一省,省内就可进行大气污染协调控制。而京津冀地区发展差异却很大,北京已进入后工业化时期,2012年第三产业比重达76.4%,如今北京年燃煤量已低于2000万吨,但天津年燃煤量还有5000万吨,河北的年燃煤量更是高达2亿8千万吨,而北京又不能约束天津或河北少排污。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借鉴北京2008年奥运会期间空气质量保障成功的经验,建立区域联防联控长效机制。

     

        “为推动建立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合作机制,河北与北京、天津分别签订了合作协议,在区域排放总量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联合执法监管、重大项目环评会商、环境信息共享、PM2.5污染成因分析和治理技术等方面全面加强了合作。”河北省政府副秘书长杨国占日前在接受采访时透露。

     

        为了防治雾霾天气,国家发改委在报告中也提出了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措施:一方面加大节能环保产品推广力度,提高节能环保产业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求各地再将今年全年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提前到9月份完成。同时,国家发改委在这份报告中也督促各地制定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北方地区完成1.8亿平方米居住面积的采暖节能改造。报告中还透露,下半年将大力推进细颗粒污染物治理,力求在京津冀等重点防治地区取得成效。(本报北京7月14日电 本报记者 冯永锋 詹 媛 冯 蕾)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