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建华的两本文史笔记,《江山多少人杰》为文化人物卷,集中收录了作者精心撰写的35位与衡阳有关的湖湘文化名家的综论,从东汉的蔡伦,东晋的罗含,到北宋的周敦颐,南宋的赵葵,从清代的旷敏本、曾国藩、彭玉麟,到近代的曾熙、符铸,再到现代画家方伯务、剧作家侣朋,当代诗人洛夫、学者资中筠、小说家琼瑶、作家唐浩明,等等,均为卓尔不群的名家、成就不凡的大家。如许35位历代湖湘文化名人相互衔接又各有千秋的非凡功绩,构成了湖湘文化乃至中华文化以点带面的名人志与英雄谱。另一本《蓝墨水的上游》,为文化事件卷,28篇文章,以与湖南衡阳有关的文化事件和文化现象为脉络,通过事件的钩沉与轶事的发掘,突出湖湘文化名人各自不同的历史贡献与个性风格。两本著述,各有不同的侧重,却又可以相互印证,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衡阳本籍及客籍湖湘文化名人的特殊成就与特异风采,为读者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湖湘文化,提供了翔实史料与丰富的文史资讯。
作为一个湖湘文化的仰慕者,我读两书之后的最大感受,是在宏与微相间的层面上,增进了对于湖湘文化的系统而深入的了解。宏观方面,便是在生生不息、代代相接的文化传承中,看到了以湖湘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在历史演进过程之中的繁衍性、延续性,以及从文学到哲学、从科技到教育、从史学到诗学、从书画到曲艺的多元进取与纷繁多样。微观方面,则是具体到每一个湖湘文化名家,著述都以扎实而生动的史实,描画出了鲜活的人物侧影与独特的文化精神。如才华横溢的罗含多次辞官,只醉心于山水风物的考察与描述,给后世留下《湘中记》、《更生论》等深富地理意识与哲理意味的山水美文;吕温出任衡州剌史后,写诗抒情,谈史论政,格外礼贤下士、体恤民情,力倡作诗与为官都旨在民生,“为衡州诗坛带来了第一缕清新之风”;生于道州、长于衡州舅父家的周敦颐,由“太极”推及“人极”,推崇以“诚”为“五常之本”,独创北宋理学,成为继孔孟之后的第二代大儒。把这一切联系起来看,每个湖湘文化名人在独具个性的同时,又都表现出不约而同的共性来,使得湖湘文化表现出其突出而鲜明的整体性特征。概而言之,就是“经世致用”“革故鼎新”“淳朴重义”“自强不息”。这种内含了务实性、创新性和自主性的文化新变精神,实际上就使湖湘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保持了自己的进取性与先进性,从而在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文明史册上,写下了自己光彩夺目和不可磨灭的一页。
我觉得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甘建华的“向后看”的姿态选取与基本观念。他在两书的“后记”中这样写道:“当所有的人都匆匆向前奔的时候,我却选择了向后看,我所看到的是衡阳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看到的是湖湘文化的衡阳面孔。”这里所说的“向后看”,是他所以花费时间和精力孜孜不倦地埋首于“文史笔记”撰著的根由所在。“向后看”看起来是一种回到过去、潜心历史的选择,其实是对中华文明丰厚积淀的高度尊重,是对独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华夏文化家底的高度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