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上海7月10日电(记者曹继军、颜维琦)病毒在各种“高压”下,具有与生俱来的对抗“被剿灭”的特殊本领,如变异、耐药就是它们的主要对抗方法。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袁正宏研究员率领的课题组,历经4年多潜心研究,发现了一种“广谱、高效的先进免疫武器”——用于治疗肝炎的药物“干扰素-α”促使细胞分泌的“外体”。研究发现,通过“外体”携带具有抗病毒作用的蛋白和核酸等分子,在细胞间传递后发挥抗病毒作用,这一过程不被病毒所影响和阻断。该成果日前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免疫学》上,这一发现对开发治疗慢性乙肝和其他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新药将有重大意义。
“干扰素-α”是国际权威组织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最早批准的用于治疗肝炎的抗病毒药物。早在上世纪50年代,医学界就发现和证实了它的抗病毒作用,但其作用机制仍有许多不解之谜。
袁正宏课题组研究发现,在肝脏中,肝非实质细胞中的主要细胞肝窦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会分泌“外体”,并且在“干扰素-α”的诱导下,分泌出的“外体”通过特定的方式转运到易受病毒感染的肝细胞中后,会拼命抵抗或清除乙肝病毒感染。据悉,课题组已将“干扰素-α”促使细胞分泌“外体”用于抗病毒治疗的成果申请国家专利,临床前的研究工作也在加紧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