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7月11日 星期四

    追梦人足迹

    吴光明的“光明事业”

    《 光明日报 》( 2013年07月11日   01 版)
    吴光明(右)制作防灾救灾宣传专刊,向学生们宣传党的防灾救灾政策和有关知识。 资料图片

        2005年1月11日,本报在头版头条刊发通讯《可敬的乡村文化人》,对江西省余江县春涛乡文化站站长吴光明的事迹进行报道。当时,他变卖家产筹集资金建场所、置设备、添图书、搞活动,苦心经营,将一个濒临瘫痪的乡文化站建成为“江西省百强文化站”。

        今年6月的一个上午,记者再次来到春涛乡文化站,探访这位乡村文化使者。阅览室里,几位村民在看书,却没有见到吴光明本人。村民陈光辉说:“吴光明很忙。”

        “忙,说明百姓需要我,说明工作‘吃香’嘛。”找到吴光明时,他正组织村民表演自编自导的反映尊老爱幼的“三句半”。

        吴光明从事乡村文化工作始于1990年。一天,时任春涛乡办公室副主任的他读到一篇介绍云南省一位退伍军人卖掉自家房子办文化站的文章,萌发了自办文化站的想法。他毅然向乡党委毛遂自荐去当乡文化站长,乡党委同意了。当时的乡文化站只有一间低矮狭小的瓦房,几副沾满灰尘的象棋和几张断了腿的桌椅。

        上任伊始,吴光明顶住压力,他将目光投向了自家的老宅子——他准备变卖家产为文化站增添文化设施。他把这个打算告诉妻子时,妻子哭了,但还是答应了他。之后,吴光明用卖房子换来的1万元钱添置了录像机、电视机、桌球,还买了500多册书,又向亲朋好友借了4万多元钱,修建了一栋两层楼的乡文化站。乡文化站重新开放了。一个温馨的“文化之家”开始为乡村带来光明和力量。

        回想当年卖房创业的决策,吴光明仍心潮澎湃。他说:“开弓没有回头箭,此举就是逼自己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此后23年,为了办好文化站,站户联营、增收节支、争取政策,吴光明什么招数都使过了。他说:“这么多年,各级政府给予文化站很多支持,先后赠送的图书就有7000多册,但总觉得满足不了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得经常自己想办法。”在他的经营下,春涛乡文化站如今已拥有图书1.6万余册,各类杂志200余种,每年接待读者上万人次,观看科教片的群众达4万人次,走出了一条群众得实惠、站里有收益、社会出效益的乡村文化创新之路。文化站先后被评为“江西省百强文化站”“全国优秀民间图书馆”,2012年又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村书屋”,吴光明也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村书屋管理员”。

        为了丰富文化站的活动内容。2009年,吴光明还在乡里带头组建了文艺队到乡村演出。迄今为止,春涛乡文化站共给乡亲们举办了200多场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娱活动。

        23年间,吴光明借助文化站聘请农业专家举办各类农技培训班100多期,培训农民达1.2万人次,帮助许多农民走上致富之路。2005年起,吴光明转租了100多亩水田,用种植优质稻所得弥补文化站开支。今年,他又租了40多亩山地种植木薯。

        就这样,吴光明从满头青丝干到两鬓白发。20多年来,四处“化缘”搞文化,自己贴钱搞文化。村民吴春生说:“这么多年来,老吴为发展农村文化、丰富和活跃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做了很多事,想了很多办法,吃了很多亏,乡亲们都钦佩他。”

        55岁的吴光明说,自己血液里流淌着的是“文化”,打心里热爱文化。尽管曾想过放弃,但最终选择了坚持。“文化事业是一项光明的事业,所以我十分珍惜乡亲们给我的‘乡村文化使者’称号,给别人送去光明的同时,也为自己增添精神上的富有。”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我的梦想就是当初毛遂自荐时的誓言,一定要把文化站办活办好办出个样子,让乡亲们物质上富裕、精神上富足。”(本报通讯员 徐卫华 吴茂兴 本报记者 胡晓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