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新形势下夯实基层基础,确保村级组织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址议事、有章理事,显得紧迫而重要。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县委县政府在经过广泛调研后,于去年7月率先推出了一项重大工程:治村强村。现在一年时间过去了,伊宁县的“治村强村”工作取得怎样的成效呢?
加大投入 强抓基础
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村妇女主任培训班、村治保主任培训班……伊宁县委党校里,一个又一个培训班在这里举办。用县委书记张继生的话说:“‘治村强村’主要是加强村一级党的领导人的能力与素质,通过他们的提高才能带领更多群众致富奔小康。”
伊宁县委县政府十分明确,第一阶段的重点就是筑基础,倾合力,用实功。按照快速、优先的原则,全面落实各项措施。他们首先选派25名国家干部、13名大学生村官、11名复转军人、78名能人担任村支部书记,优化村干部的结构,实行定岗定人定责,基本形成了每村2名妇女干部、2名汉族干部、2名大学生、1名复转军人、1名机关下派干部的结构。
班子配强了,各村党支部带领群众首先开展的工作就是加大对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清查力度。通过一番艰苦的工作,全县130个村共清理出集体土地资源面积10.29万亩,未入账面积4.29万亩,清理出不合理发包合同774份。仅此一项,就为伊宁县农村集体增收767万元。
张继生书记介绍说,为了加强村一级党的领导,他们组织39位县级领导和108名县直部门科级领导兼任146个村(居)第一书记,开展“第一书记”走访入户活动,通过发挥自身优势为村队办实事好事。第一书记履职情况定期通报,由群众评价,群众评议结果占年度考核的50%权重。这样做的结果,仅今年以来,第一书记累计入户4040户,收集整理热难点问题1094条,为村队争取项目86个,涉及资金3200多万元,办实事好事800多件次,走访慰问困难群体2200多户。
力量下沉 狠抓实效
伊宁县胡地亚于孜乡盖买村以前是一个“空壳村”,近年来村里机动地流失严重,从2006年起,村集体没有签订过一份关于机动地的承包合同,也没有收到过承包费。到2012年初,村账面上仅存机动地14.8亩,村领导班子没有钱给群众办事,村民怨言多,对村领导班子不信任。
“治村强村”工作开始后,群众推举生于村长于村他们十分喜爱的李元敏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她一上任,就带领村干部一方面确认村里的机动地亩数,一方面追缴2012年以前的承包费。结果清理出集体机动地、林带345亩,追回村里四个砂厂的承包费共45万元,使这个原先的后进村、“空壳村”,一下子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先进村。
更让乡亲们感到兴奋的是,今年开始,村里开始大规模地进行富民安居房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组建农业产业合作社工作,都成为群众最拥护的事。“我们还组建了足球队,我亲自给队员们买服装,鼓励他们与其他村球队比赛,大家伙心气很高。”李元敏兴奋地说。
在喀什乡其巴尔吐别克村,乡纪检委书记王飞飞作为驻村干部亲自带领清核小组丈量土地、整顿合同,清理出集体土地4567亩,较清理前增加3233亩,目前已整顿2497亩,为村集体增收30多万元。
张继生介绍说,通过一年的努力,“治村强村”工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仅以“三资”清理为例,130个村将原来没有纳入村账乡管的资金,如安居富民资金、企业征地赔付款、村委会各种发包收入等资金都纳入到村级财务的规范管理中;原始凭证和相关手续在上级部门无法入账的村级固定资产也都已入账;清理出土地、林带、鱼塘、开荒地等集体资源面积10.22万亩,清理不合理发包合同774份等。
目前,伊宁县正着手制定《伊宁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考核细则》,今后将把所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数据纳入“三资”监管平台,实现动态监管,把出现“三资”不合理合同的风险降到最低。
“打牢基础,造福群众,这就是我们开展‘治村强村’工程送给百姓最好的礼物。”张继生说。(本报记者 王 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