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7月10日 星期三

    知行论坛

    民族院校的使命

    钟海青 《 光明日报 》( 2013年07月10日   13 版)
    60多年来,民族院校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新华社发 王刚摄

        民族院校是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兼有教育工作和民族工作的双重属性。60多年来,民族院校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教育方针,积极践行自己的使命,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考察民族院校的演变情况,探讨民族院校的使命,是办好民族院校的前提和基础。

     

    民族院校的发展轨迹

     

        民族院校是中国共产党为了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需要而创办的。基于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需要,党和国家确定了民族院校的办学方针任务。1950年11月政务院批准的《筹办中央民族学院试行方案》规定:中央民族学院的任务,一是为国内各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以及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培养高级和中级干部;二是研究中国少数民族问题以及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发扬并介绍各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三是组织和领导关于少数民族方面的编辑和翻译工作。这个规定虽然只是针对中央民族学院而言,但实际上为所有的民族学院所遵循。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根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才需求的变化,1955年6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民族学院院长会议提出:民族学院今后的方针任务是“以提高在职少数民族区、乡级干部和部分县级干部的政治、文化和业务水平为主,个别地区根据建设的需要,适当招收少数民族青年,进行一定的专业训练或文化科学教育,培养少数民族的各种专业干部和知识分子”。此后,尚未开办本专科教育的民族学院开始设置本专科专业,向正规高等学校转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为民族院校的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和重大转折。1979年8月召开的第五次民族学院院长会议确定:民族学院是主要培养少数民族政治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的社会主义新型大学。这是民族院校在办学方针和任务上的重大调整,从此民族院校走上了正规化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民族院校进一步向培养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为主的方向发展,成为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鲜明、具有相当规模和较高办学水平的综合性高等学校。

     

    民族院校的历史使命

     

        纵观我国民族院校的发展轨迹,民族院校的使命始终与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相联系,始终与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相适应,始终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相契合。

     

        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培训少数民族干部是民族院校的主要职能,“培养普通政治干部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技术干部为辅”在较长时期内一直是民族学院的办学方针。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民族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迁。改革开放以来,民族院校进入了正规高等院校的行列,形成了以培养各类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为主的办学定位,实现了由干部培训为主向正规大学的转型,适应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经过60多年的发展,民族院校目前已成为中国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培养、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研究以及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以及展示中国民族政策和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

     

        考察民族院校的演变情况,我们可以把民族院校的历史使命概括为“两个服务”: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民族工作服务。改革开放以来,民族院校的“两个服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在教育对象上,主要招收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学生,并采取适当降分或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少数民族的特殊政策,毕业生去向主要面对民族地区;在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式上,适应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需要,设有民族类学科专业和课程;把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与服务民族地区紧密结合起来,针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在少数民族干部培训方面发挥重要职能。正是因为坚持“两个服务”,民族院校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奠定了其他院校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广西民族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始终坚持“两个服务”的办学宗旨,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地域优势,扩展学校的办学空间,逐步形成了“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三性合一的办学特色,成为在国内和东南亚地区有较大影响、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综合性民族大学。

     

    民族院校的未来使命

     

        现代大学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而大学的使命也正是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变化丰富的,体现为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特征。因而,服务社会自然成为大学使命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民族院校而言,“两个服务”不仅是其历史使命,也是其今后必须始终不渝坚持的办学宗旨和发展方向,同时也构成了民族院校未来使命的基本内容。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院校是这一基本国情和国家制度安排的产物。“两个服务”既是国家对民族院校的根本要求,也是民族院校生存和发展的依据和需要;“两个服务”不仅是民族院校的历史使命,也是其今后必须始终不渝坚持的办学宗旨和发展方向。民族院校在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实施人才培养、开展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过程中,都应以“两个服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以此为客观标准来衡量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如果离开这一相对确定的使命,民族院校就可能失掉其特色,丧失其存在的价值。

     

        在讨论民族院校的未来使命时,我们应注意防止教育功利化倾向,不能忽视民族院校的本质和根本职责。就本质而言,民族院校与其他大学一样,是一个以探索、追求、捍卫、传播真理和知识为目的,对人类素质改善和提高、社会文明发展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公共影响力、推动力的教育机构和学术组织。民族院校的这样一种组织属性,决定了其根本职责是追求真理,培养人才,决定了其肩负有引导社会价值观,从道德上规范社会行为的使命。今后,民族院校应该自觉地站在社会改革和文明进步的最前沿,充当社会的灯塔、人类的良知,以大学天然的庄重、理性、自律、智慧和责任承担,影响各民族的学者、学生,以理想主义的崇真、向善、求美、务实,教人并引导社会,为人类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强劲精神动力。(作者系广西民族大学党委书记)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