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以来,中国梦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热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正内化为全体中华儿女的集体意识和共同追求,激发出全国人民的无限豪情。深入研究阐释中国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学理支撑,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光荣职责,也是更好地推动实现中国梦的前提条件。为此,本版今天特别约请3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切入,就如何从学理上深化中国梦研究作出探讨。
推动中国梦走向学理走向社会走向世界
张维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反映了中国人民期待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生活幸福的强烈心声,也引来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和多种解读。但中国梦提出的时间尚短,要使这个概念成为一个真正凝聚民心、推动中国全面崛起的核心理念,还需要我们进行大量原创性研究,从而使这个概念更好地“走向学理”“走向社会”“走向世界”。
所谓“走向学理”,就是力求在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理的基础上,对中国梦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梳理,对它的历史传承和时代意义进行发掘,对它的合理性、必要性和正义性进行全面阐述,从而为这个概念“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个层面的研究将主要涉及政治哲学、政治文化、中国近代史、社会学、发展经济学、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经济等学科领域。通过这种跨学科的原创性研究,从学理上把中国梦说清楚。
所谓“走向社会”,就是走向民间,走向社会的各个阶层。在社会利益多样和利益诉求多元的今天,中国迫切需要能够凝聚社会共识的理念,而中国梦概念提供了这种可能。我们要研究如何使中国梦成为凝聚社会共识的核心理念,使之更易为社会各界所理解和接受。从内容来说,中国梦应具备尽可能广泛的包容性,使中国无数个人梦和家庭梦都能与中华民族的复兴梦汇聚在一起,展现中国梦特有的精彩性和多样性。从形式来说,中国梦应该具备尽可能强大的精神与道德感召力。另外,我们需要在开发中国梦话语内容的同时,也推动话语形式的创新。
所谓“走向世界”,就是通过我们的研究,说清楚中国梦对于世界的意义,说清楚中国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对于外部世界不仅不构成威胁,而且是为中国周边国家、为世界各国人民创造了大量合作与共赢的机遇。中国梦的实现符合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也符合大多数国家所期盼的建立更加和平与公正的世界。这个层面的研究关键是要以外部世界能够理解的话语来表述中国梦,来进行更为有效的沟通互动。换言之,我们力求不仅要在国内把中国梦讲好,也要把中国梦向全世界讲好,同时也为克服中国话语与外部世界存在的沟通困难作出贡献。
随着中国的高速发展,用中国人自己的话语来解释中国和世界已经变得日益迫切,而用中国话语解释中国梦应该是中国话语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可以把中国梦具体分解为“家国梦”“大国梦”“天下梦”这样三个层次来进行原创性研究。
就“家国梦”来说,我们要把重点放在研究中国文化中个人、家庭、集体与国家的特殊关系以及个人(家庭)的梦与中国梦的关系上。汉语中“国家”一词由“国”和“家”组成,表达了中国人对“国家”的独特感悟和理解。与西方社会不同,中国社会以家庭为中心的文化衍生出一整套思维和生活方式,例如“舍己为家”“保家卫国”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传统,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把个人追求与社会目标统一起来的儒家信念等。今天,这些价值观又转化为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凝聚力。绝大多数中国人都非常关注国运的昌盛,这种感受也是中国人经历了无数的“国破家亡”悲剧后形成的集体历史记忆。从这个角度说,中国梦是“国梦”与“家梦”的结合,“国”与“家”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就“大国梦”来说,我们要把重点放在研究中国作为一个新型大国应该具备的那种新的“大国意识”和体制自信上,并把这种意识和自信看作是中国梦的展现。中国人百年追梦,为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最终从整体上迈向世界一流强国。“大国梦”意味着提出中国自己新的“大国意识”,但这种“大国意识”的核心是制度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而不是称霸。我们将向世界展示自己探索超越西方模式的各种制度安排和价值观念。此外,中国的“大国梦”也意味着需要我们打通五千年中华文明、中国近代史与当代中国之间的关系,打通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现代文化和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之间的关系,从而确立中国作为新型全球大国的政治、历史和文化定位。
就“天下梦”来说,我们要把重点放在研究中国人如何为解决“天下”难题特别是全球治理难题作出自己的独特贡献上。今天的世界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从贫困饥饿到气候变暖、从恐怖主义到核扩散、从金融危机到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等等,都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共同解决。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当今国际秩序的各种困境都呼唤中国人拿出自己的理念和方案。中国人的“天下梦”应该包括这样的胸襟和关切:我们应该为国际治理中各种主要问题的解决、为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改革与创新、为建立一个更加和平与公正的世界,提出自己的主张,作出自己的贡献。(作者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兼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所长)
中国梦的思想资源、制度保障和路径选择研究
梁言顺
当前,关于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涉及到的相关研究主要包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相关主题之中,而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等方面为最多。实际上,从中国梦的研究视阈出发,返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获得新的发展、提升和丰富,为我们打开一个广阔的研究视野,开辟一片新的研究天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实际有机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的主导性话语族群。中国梦源于近代以来具有先进思想的志士仁人的探索与实践,但它的核心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且又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使得我们有了更宽广的理论研究空间: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成了中国梦的主导性思想资源,但中国梦所载负的历史和现实意涵,又使得我们在更高层面上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众多思想元素涵纳进来,同时又使得我们能够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和世界上所有先进文化元素包容进来,这就能够大大丰富和集纳更多的思想资源,在融合的基础上丰富和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构成了中国梦的主导性制度保障,但实现中国梦所要求的体制机制创新,又使得我们能够构筑和建立更多更完善的制度安排,从而进一步在制度层面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构成了中国梦的主导性路径选择,但面向未来实现中国梦的宏伟愿景,又使得我们能够在道路探索上保持开放性和包容性,确保始终沿着正确道路不断前进。
我认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出发原点,从思想资源、制度保障和路径选择等方面深入研究中国梦,其主要内容应当包括:其一,中国梦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中的创造性价值及其创新意义,这主要是一种思想史的爬梳;其二,从中国梦的视野观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当坚持和丰富哪些更多更新的思想理论资源;其三,从中国梦的视野观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应当坚持和完善哪些更多更好的制度机制保障;其四,从中国梦的视野观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应当坚持和发展哪些更多更优的可选择具体路径;其五,中国梦对于坚持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制度和道路的意义何在。
其研究架构包括:其一,以中国梦为主导话语指向,从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理论、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发掘和阐释有关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战略和远景思想资源;其二,以中国梦为主要切入视角,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各项主要理论成果进行诠释,同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西方先进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呈现中国梦的思想资源图景;其三,以中国梦为主要切入视角,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各项重要制度安排进行阐释解析,同时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挖掘借鉴古今中外一切有助于实现民族复兴的制度文明,从而描绘中国梦的制度保障体系;其四,以中国梦为主要切入视角,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各个主要方面进行探索研究,同时对世界主要大国实现崛起的路径取向进行回顾分析,从而勾勒中国梦的路径选择;其五,立足于中国梦高度,对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初步的对策建议。
其主要思路包括:理论体系、制度和道路,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干内容,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取得的标志性成就,三者分别构成了中国梦的思想资源、制度保障和路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梦的母体和本源,但中国梦的提出,打开了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日常话语之间的通路;重置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外国、当下与未来之间的联结逻辑;聚合了改革新动力,拓展了发展新空间,展示了未来新希望,为我们在更高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新前景。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史、世界近现代发展史和中国近现代发展史的角度看,中国梦为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研究、探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新的重大契机。以中国梦为导引,我们能够进一步直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一步破除思想理论障碍、体制机制障碍和“路径依赖”障碍,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的更高的发展水平,并为广大干部群众和理论工作者明确、清晰地认知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提供参考框架,为党的理论创新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生长点,为在新的话语指向下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创见的思路,为进一步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校委委员、科研部主任)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涵、展望与动因
胡鞍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他还表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伟大的民族胸怀伟大的梦想,伟大的国家缔造伟大的奇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21世纪中国将要开创的国家发展奇迹。
如果说20世纪上半叶中华儿女为之流血牺牲的理想是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那么21世纪上半叶中华儿女为之奋斗不息的理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国家更强盛,人民更幸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新世纪的万里征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幸福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进一步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成就自己的伟大实践。同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也是与全世界分享中国发展红利的过程,是开创一条和谐友好、互利共赢的国家发展之路并为世界提供新的机遇的过程,具有极强的正外部性。因此,探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命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探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命题,需要回答以下问题:第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涵是什么。这是开创复兴之路的基础:追求复兴,必须首先准确认识何为复兴。第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怎样的前景。前景即目标,民族复兴的美好前景既需要感性的描绘,又需要理性的规划,它是支撑中国人民奋力前行,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能量块”“动力源”。第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动因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什么是历史必然、有哪些关键性的有利条件,我们对民族复兴抱有坚定信念的理由是什么,这是历史动因的相关讨论将要回答的问题。上述几个问题相对独立又彼此关联,是中华民族走好复兴之路所必须面对并作出正确回答的根本问题。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涵是一个内容完整、各部分地位明确的理论体系,其中,古老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全体中国人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道路,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迈向“大同世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目标。
(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展望。这一展望既要着眼于新中国成立100年前后的中国与世界面貌,还应在全面考量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建设情况的同时,将对外关系的全面发展也列为重要内容,对上述六个方面将要实现的发展目标进行阐述。同时,需要对2050年中国在全球中的地位作出全景式展望,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作出科学预测和准确判断。
(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因。讨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因,旨在明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从而为复兴之路上的民族自觉、民族自信提供坚实基础。首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十几亿中国人的共同心愿、共同创造,是历史必然,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顺时而动、顺势而为。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得以实现的社会基础。其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当今中国没有其他任何一支政治力量能够比中国共产党更有能力、有条件、有资格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手”角色。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得以实现的组织保证。再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古老中华文明的根基。中华文明不仅在古代造就了举世无双的大国盛世,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精髓还将为今天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大命题开展研究,需要有梦必成真的坚定自信,需要有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还需要有国情研究、国势研判的正确方法。唯此,方能更全面地界定伟大复兴的内涵,更准确地设定伟大复兴的前景,更深刻地分析伟大复兴的动因。(作者系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