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7月09日 星期二

    汛期看水文 ①

    万里刻入胸怀

    ——记长江水文人的一天

    《 光明日报 》( 2013年07月09日   01 版)
    陶武亮扶着铅鱼,从横式采样器里取水样。本报记者 韩寒摄

        开栏的话

     

        入夏以来,全国各地陆续进入主汛期。为展示水文人坚守岗位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及水文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逐步显现的重要作用,本报派出多路记者,分赴湖北、新疆、西藏、海南、福建等省区,采写我国各大流域基层水文人的故事,将他们的风貌献给读者。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长江在荆江河段拐了“九曲十八个弯”。因泥沙冲积河床抬高,347.2公里的荆江沿岸自古以来就是防汛重点。

     

        早8点,晨雾还未散尽,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荆江水文局监利水文站“水文130”测船已出航。今天的测量属常规作业,需测水位、流速、流量与含沙量。

     

        “现在监利测量断面实测水位31.33米,属中水期偏高水位。”监利站站长陶武亮说,监利站的主要职责是监测长江干流水位,报告汛情。

     

        “今年洪水来得早,5月测验断面比同期水位偏高;6月主汛期水位再度上涨;7~8月上游岷沱江来水频繁,乌江和寸滩来水合叠,受下游洞庭湖回水顶托影响,加上夏季的暴雨,会出现年内最大的洪峰。”陶武亮说道。

     

        这意味着,他们必须加大测量和报汛的频次,一刻也不能松懈。

     

        在距离监利水文站约90公里开外,是长江委水文荆江局沙市水文站。

     

        沙市水文站所在的长江边,有一处墙壁,上面刻着“45.22米”——这是1998年长江全流域经历特大洪水时,沙市站测到的最高水位,超43米的警戒水位2.22米。

     

        工程师蔡以定还清晰地记得,那一年自6月进入主汛期以来,他们一天至少要报告8次水位情况,供中央决策是否在荆江分洪区开闸泄洪,以此保卫长江中下游各大城市及沿岸上亿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监利站和沙市站是长江委所辖489个水情站网中的两个,在万里长江边分布着2584个这样的站网。

     

        江河跳动的脉搏记录在他们手里,更写入了他们心里。

     

        正午12点,太阳照得江面泛白。

     

        “水文303”测船上,沙市分局副局长吴世勇站在船舷上,将横式采样器里的水样倒进水样桶。常年的户外作业让他显得黝黑而健康,双目格外有神。“今天除常规测量外,还要测水温、流向和悬移质泥沙量,要采集长江四大家鱼生存的水文资料,给三峡水库生态调度提供数据。”吴世勇向记者介绍。作业将一直持续到晚上8点。自5月份该项目开展以来,他和他的同事便早出晚归,天天如此。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文的功能也在逐渐拓展,由单一的提供防汛资料,发展到采集水文、水质数据,为路桥等沿江大型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吴世勇说道。

     

        晚上9点,老船长宁涤尘正在守夜值班。他今年60岁,还有几个月就要退休了。夏天的江畔蚊虫滋盛,驾驶舱角落里安静地燃着一盘蚊香。30多年来,这样枯燥寂寥的守船夜,他数也数不清。

     

        宁涤尘说,水文观测曾极其艰苦。现在测量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测船从“木划子”变成了机动船,配备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多普勒走航式流速剖面仪既可测流速,又可测流量;水位、雨量均已实现自动存储和报汛自动化……

     

        陶武亮站长还介绍,新来的大学生已经接上了班。曾雅立毕业不到两年,就学会了测水位、流量、悬移质输沙率……全套测验项目都了然于心。“她和像她一样的年轻人,是水文的未来”。

     

        风雨数十年,变的是测量技术,不变的是水文人的情怀。纵使作业已不那么危险,但因水文站多设在水边、离城镇遥远,不少水文站职工的家都在百里开外,一周只能回去一次,在周末见见自己的家人。陶武亮有时很想念自己的儿子。

     

        晚上10点,夜深沉,远处航船的马达声消失在水波里。

     

        明天黎明,水文人又会再次出现在岸边,带着他们的测量工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不变坚守与默默奉献。(本报记者 韩 寒)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