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7月08日 星期一

    212家企业为何青睐一所高职院校?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特色化培养人才纪实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07月08日 06版)

        6月5日,包括亨通集团、苏州胜利精密制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内的212家江苏苏州本土企业,来到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招聘人才。这些企业共提供实习岗位6000余个,岗位数与学生人数比接近3:1。

     

        一所苏州市属的高职院校,为何能引来如此多的企业?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周志豪告诉记者:“在现代工业化背景下,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能否创新,关键在于校企合作的深度,即企业参与办学的程度。工职院校应紧贴地方发展需求,在深化校企合作中放大‘工业’特色,以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铸就核心竞争力。”

     

    校企合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

     

        在人才供需洽谈会现场,记者看到,穿梭于各招聘摊位间的不仅有学生,还有该院200多名专业教师。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精密工程系专业教师王迎春告诉记者,每位专业老师需对接2~4家企业,在综合职业发展潜力等因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挑选就业、实习岗位,“这些都是教师绩效考核的一部分,马虎不得”。

     

        原来,今年新学期伊始,该院出台了一个重大举措:把校企合作的各项指标纳入教师的绩效工资考核中,规定每个教师至少与2家企业开展合作,并实施动态管理,将校企合作真正落到实处。

     

        与之相配套,学校实施校企合作“十百千”工程,即由学校牵头联系10个苏州市地标型企业或百强优秀民营企业,院系层面联系100家紧密型合作企业,教师要与1000家企业取得联系,深入合作开发课程、教材,开展科研项目。

     

        如今,在绩效考核这根“指挥棒”的引领下,全院教师“比学赶超”,个个劲头都很足,每个教师都有2个以上的联系企业。

     

    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苏益南认为,校企合作有效解决了毕业生与企业用人需求脱节的难题,但困扰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最大难题,是企业参与合作的动力和能力不足,“因此,必须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把互利共赢作为价值追求,破解的关键是为企业量身培养适用人才”。

     

        该院立足“工业”特色,一方面紧贴区域转型升级的需要,设置精密制造工程、软件与服务外包、电子与通信工程等六大类26个专业,实现了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不断密切与企业的合作,先后与丰田汽车、斗山机车、卡特彼勒、苏净集团、汇川技术等中外名企组建各类订单班30余个。

     

        “‘师—生—企’联动,推行‘工学结合、三岗三室’人才培养改革,将企业的个性需求提前介入到一年级,力求一个学生一个人才培养方案。”苏益南介绍,通过校内的教室、实训室、创新工作室,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基础上,合作企业根据自己对人才的实际需要,与学校共同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在企业建立学生实习、就业基地。“这种培养方式找到了双方利益的共同点,既降低了企业再培养的成本,又使学生一毕业就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我在乎你”培育不一样的竞争力

     

        翻开苏工院学生的公共课程表,会看到“实用苏州话”“姑苏名园赏”“吴地文化艺术”“孙子兵法与现代商战”等四门特色课程。这四门特色课的授课老师还与苏州市吴文化研究协会的专家们合作,开设出吴语、吴歌、评弹、昆曲、苏绣等5个吴文化传习班,在校园内招收徒弟,手把手传授技艺。

     

        一个以工科类专业为主的院校为何开出这么多吴文化课程?周志豪说,学校学生来自全国8个不同省份,用吴文化来培育、熏陶学生,能够激发他们对苏州文化的认同感,让外来学生“接上地气”,提高他们融入本地社会和企业的能力。

     

        苏益南说,今年学院将投入数千万元用于校园文化和数字化建设,通过文化氛围的营建,打造全校师生共有的“精神家园”,“让文明的种子埋在苏工院每个学生心中,让每个学生都有不一样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具有苏工院‘我在乎你’精神特质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本报记者 苏 雁 本报通讯员 李 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