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黄金部队——一支与共和国命运密切相关,以黄金地质勘探为己任的“国家队”。而今中国千余吨黄金储备梦的实现,离不开他们的奉献与牺牲。
金色足迹
历史不会忘记,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黄金年产量仅为4.07吨,此后30年间,全国共生产黄金277吨,年均产量不足10吨。
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竟是个产金小国!为甩掉贫金帽子,黄金部队于34年前应“运”而生。从白山黑水,到中原大地,从巴山蜀水到草原荒漠……在黄金兵脚板下,“大金娃娃”一个接一个,现出原形。
34年踏梦出征,黄金部队累计探获黄金资源储量2269吨。在共和国版图上,留下富民强国的金色诗行,也留下“西口子精神”“阳山精神”等精神财富。黄金部队有3人当选“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2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4人荣获中国地质界最高奖——“李四光野外地质科学奖”。
金色钥匙
创新带来突破。上世纪80年代,黄金部队科研人员突破“碱性岩脉不成矿”论,发现东坪金矿。1989年3月,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传遍黄金部队:时任黄金九支队总工程师的祝延修和苗建华与河南省地调一队、陕西省地调六队合作完成的论文《小秦岭金矿地质勘查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与发展》,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殊荣的背后,凝结着部队科研人员敢为人先的气魄和科学求是的精神。空前的发现,使沉默30年的小秦岭地区拥有了第一座特大型金矿,河南一跃成为国内第二大产金省。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沙金越来越少,寻金向地层深处延伸,科技的作用更为突出。黄金地质研究所科研人员倾注10年心血,完成中国典型金矿研究等5大系统工程,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黄金矿产图集》第一次全面反映我国黄金矿产资源分布、生产利用与发展远景。《中国科学报》称赞此图集“就其综合性、系统性和基础性而言,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中国矿物志》的大家族里,一直缺少金矿物志。1994年,黄金部队黄金地质研究所工程师蔡长金6年攻关完成《中国金矿物志》,填补了这项空白。
1996年,第30届世界地质大会由中国承办,黄金部队因功勋显赫成为13家主办单位之一。展览平台上,高级工程师宋磊发明的快速找金新技术,实现了野外采样、测定、定位一体化,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黄金指挥部原总工程师蒋志在国际上提出地球脉动学说,影响深远。当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内还是个陌生词语时,黄金地质研究所已率先进入计算机制图时代,并建立集地质、遥感、物化探等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信息数据库。多年来,黄金部队完成科研项目330余项,其中30项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
2009年,14本通览全局的《战略地质调查》是黄金地质研究所总工程师卿敏和研究所集体献给中国黄金事业的极具学术价值的厚礼。在这份调查中,国内外金矿一览无余,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大地构造成矿特征、矿床成因探讨都有着翔实的描绘与解析。这位“黄金博士”有4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跻身全国拔尖科技人才行列。
金色丰碑
走进国家博物馆,重达2155.8克的中国最大天然金块赫然入目。这是由黄金部队1983年在大兴安岭发现并无偿捐献给国家的。由于它酷似中国版图,因此又被称为“版图金”。
组建34年来,武警黄金部队在全国26个省(区)、46个成矿区发现金矿床325处,探获金资源储量2269吨,30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有力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七五”期间,用国家黄金行业1/6的人力财力提交了占全国1/3的储量。盘点历史,黄金部队留下一座座金色丰碑。黄金兵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升腾起一片金色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