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7月4日电(记者张景华、杜弋鹏)由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社工委、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出版的社会建设蓝皮书《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2013)》近日发布,相关研究表明,北京民生建设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进入改善型住房阶段,公众对政府的信心不断增强,社会矛盾总体水平下降;同时,公共安全、教育、环境、交通和医疗等方面的矛盾仍在高位徘徊。
蓝皮书指出,北京社会矛盾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原发性、输入性社会矛盾相互交织的结果。2012年的社会矛盾总体水平为51.9,比2011年下降6.1%。社会矛盾冲突指数显示,公共安全矛盾冲突指数最高,其次分别是教育、住房、医疗、市政环境、社会保障等。
研究显示,2012年北京市政环境问题引发的矛盾比较突出,有57%的民众遇到过相关方面问题。市政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交通问题和垃圾清理不及时三个方面,其中环境污染问题占73%,交通问题占72.3%,垃圾清理不及时占20.6%;此外,医疗也是引发矛盾的主要领域。2012年调查显示,有近一半的人表示遇到过医疗问题,主要集中在医生让做一些没必要的检查和医生开药开得多、家里剩余不少药品,不敢去看病、去医院看病后病情无好转等;教育问题则体现在教育资源不均衡、择校压力、异地高考政策带来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等。
根据北京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9.26平方米,居民拥有产权房包括原有私房、房改房和商品房的比例达到81.4%。总体来看,绝大多数北京户籍城镇居民家庭住房质量较高,住房的数量已经超过一户一套,基本达到一人一间的水平,空间可以满足基本需求,部分家庭居室宽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