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正逐步构建,公共产品供给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作用显著。与此同时,公共产品的供给严重不足,且暴露出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加快构建与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加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重要性
公共产品涉及到农业生产经营以及农民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完善的供给体系是农业生产的必要条件,也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大农业产量。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耕地资源越来越少,因此我们需要提高土地生产力,不断发展现代农业。而加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特别是农业灌溉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是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必要条件,也是增加农业产量的有效途径。二是有利于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民幸福指数。完善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能从多方位为农民带来益处,水利工程的建设便利了农田供水,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从根本上提升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供电、供气和公共道路设施供给能方便农民的日常生活和农产品出售,增强农民的满意度,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三是有利于新农村的建设,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加大农村投资力度、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有助于加速新农村建设步伐、开创新农村建设新局面。同时,加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能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有利于实现和谐社会新画面的伟大愿景。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远远没有达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供给总量不足、体制不合理、供给主体单一、供给结构失调等问题层出不穷。具体而言,我国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难题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供给总量不足,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性。虽然公共产品供给已引起中央和社会大众的关注,其供给也在逐年增加,但由于其周期长、见效慢等特点,对其投资的增幅还不尽如人意。农村日益增长的公共产品需求与供给总量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已严重影响到农村的可持续建设,妨碍到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
二是供给体制不合理,制约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工作的开展。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分离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重城轻乡的模式制约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发展。在供给决策方面,我国长期采取“自上而下”的程序,怎么供给、供给多少都由上级政府说了算,导致其供给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此外,公共产品的供给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多层级的监督体制具有严重滞后性,缺乏监督效率,起不到应有的监督效果。
三是供给结构失调,不能真正满足农民的需求。城乡区别对待使国家长期把公共产品供给的重心放在了城市,而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较少,造成了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失衡。另外,农村之间也存在公共产品供给失衡问题,对部分农村供给过剩,而对部分农村又供给过少,既浪费了资金资源,又没能从根本上满足农民的需求。
四是供给主体较为单一,增加了国家财政的压力。目前公共产品供给主要依靠国家财政,而各行各业都需要国家财政支持,这无疑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负担。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公共产品需求也日益增多,这和供给主体单一的现状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也加剧了供给总量不足的问题。
五是供给成本过高,打击了农民参与公共产品供给的积极性。由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责权不够明晰,一些本应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承担的公共产品成本目前仍由农民负担,其高额的供给成本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加上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的转移支付资金漏损严重,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偏离了农民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的目标,导致供给成本较高、供给增长无序,无疑损害农民利益,加重农民的隐性负担。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鉴于我国农村目前突出的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构建和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迫在眉睫。为此,必须准确把握十八大关于“三农”发展的战略部署,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并借鉴国际成功经验,真正有效地解决问题,开创社会主义农村新局面。
加强体制建设,支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的构建。首先,政府应从制度上给予农村和城市同等待遇,彻底改变过去长期实行的城乡分离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积极构建城乡一体化供给体系,使农民能均等地享受到公共资源,从而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其次,建立完善的政绩考核机制和需求表达机制,促进农村公共产品的合理供给。再次,加强监督和激励机制的建设,构建和完善高效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
深化农村改革,确保农民收入增长势头不减弱。具体而言,要继续抓好农业生产,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再获丰收;要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发挥市场对农业生产的带动作用;要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不断理顺农产品价格,让农民种粮务农获得合理利润;要不断增加农业补贴,使之成为实现农民“收入倍增”的有效政策工具。
扩宽融资渠道,扶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的发展。借助社会各界力量,形成以政府融资为主、多种融资渠道共同发展的路径,实现供给主体多元化。另外,放大农民的自我投入也是公共产品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要鼓动农民积极投资、放心投资,有效利用社会财富来推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的发展,形成一方筹资、多方支援的新局面。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文系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1SKG06]的阶段性成果)